![DSC_6757](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0956206711944.jpg)
杨仁德作报告
![DSC_6766](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0956574011944.jpg)
报告现场
易菇网讯:“珍稀、高营养价值食用、药用菌生产,仍处于落后状态,至今还未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化生产。”11月26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杨仁德研究员在2017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专题报告环节中这样表示。会上,杨仁德就贵州食用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机遇作了相关报告。
据介绍,贵州有丰富的食用菌栽培原料、多种野生食用菌品种资源,有29个科,72个属,250个品种。如贵州红托竹荪是世界公认的山珍之王,保健食品的顶峰。贵州野生食用菌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贵州本土的食用菌,尤其是红托竹荪、天麻、灵芝,已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有一部分远销欧美市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价格偏低,且不合理;目前贵州省食用菌大部分从外省引进;老百姓认识不足、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品种单一;菌种管理力度不够;科研力量不足是贵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杨仁德指出。同时,他也表示,贵州食用菌市场潜力巨大,拥有丰富的食用菌种质资源 、丰富的食用菌生产原料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市场需求旺盛。
会上,杨仁德立足于贵州食用菌产业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一系列贵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包括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加快食用菌园区和基地建设;重视流通平台的建设,强化市场价格形成;统筹行业管理与服务;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建立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统筹“政、产、学、研”和文化力提升,统筹近、中、长期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食用菌产业活力;加强行业管理,严控食用菌菌种生产许可证发放,确保优质菌种供应; 抓好结构调整,提升食用菌产业依据条件,引导全省食用菌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抓龙头企业培育,促品牌带动为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夯实食用菌产业基础,加大科研投放,培育农业科研单位的食用菌研发能力,加强食用菌科研平台建设。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结合引进珍稀食用菌品种,提升贵州省食用菌生产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最后,杨仁德对于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展望,他谈到了五点:一是强化政府职能,积极扶持发展;二是收集筛选信息,建立预警机制;三是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意识;四是坚持出口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五是完善质量安全体系。
2017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于11月24-26日在湖南省靖州县举行,会议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协会、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易菇网等单位承办,会议安排了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共16个,同期举行了茯苓产业发展圆桌论坛、茯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会议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茯苓养生烹饪大赛、茯苓会议展览等精彩活动,是继2014首届全国茯苓会议之后我国茯苓产业又一次盛会。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29129711944.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29444411944.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30035511944.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30193711944.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30414411944.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30589511944.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31274411944.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31496411944.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11/29/10320818119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