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部分地(市)的政策与措施
陕南秦巴山区。香菇产区主要包含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全境,以及宝鸡市凤县、太白、眉县等部分山区,大部分区域处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区域内,存在污染隐患的工业项目几乎都被关停,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得到了非常好的重视与落实,确保了本区域发展有机绿色食用菌产业的先决优势。
陕南各地市政府均把食用菌产业列为特色优势产业或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给予了多项扶持政策。商洛市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核桃、香菇、木耳等商洛特色农业“八大件”。各级政府把香菇生产列为设施蔬菜的主要内容,每亩补助4000元,同时把发展香菇生产列为重点项目给予资助。安康市政府将食用菌产业纳入10万亩蔬菜设施工程计划项目,并将之列为安康市精准扶贫攻坚计划重要发展产业,同时,食用菌产业被纳入安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八大产业中五个重点产业之一,享有这些产业对应的政策扶持条件。
陕南秦巴山区三地市按照“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以推广先进模式为重点,以生态、高效、循环经济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标准化推进,培育龙头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了香菇产业持续发展。为了使香菇生产持续、高效优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化道路,近几年,紧紧抓住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香菇集约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走企业盈利、农民增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目前,三地市组建香菇专业合作社和公司200多个,省、市级科技示范园数十个,购置拌料、装袋自动化生产线20多套。从2012年开始,整体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实现了香菇生产第三次升级。
商洛市近五年全市香菇种植规模:2012年1亿袋,2013年1.2亿袋,2014年1.2亿袋,2015年1.3亿袋,2016年1.38亿袋。安康市“十二五”期间,每年维持在8000万袋左右,香菇鲜品年总产量约为9.6万吨,年产值达7亿元以上。汉中市香菇是仅次于黑木耳的第二大食用菌产业,2015年香菇总产量统计为18040吨。其中宁强、西乡、略阳是规模最大的三个县区。
陕西省的关中渭北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的香菇产业发展历程和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渭北的合阳、韩城、白水、澄城、蒲城、富平、洛川、彬县、千阳等地开始推广利用果树修剪枝条栽培代料香菇(花菇)技术,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以合阳县甘井镇为例,该镇确定的主导产业为苹果,特色产业为香菇,目前,全镇共有五个香菇种植村,成立了六个专业合作社,年制袋量达300万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渭北香菇专业镇。陕北的靖边、榆阳区、安塞、宝塔区开始引进代料香菇栽培技术,也形成了一些香菇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贵州黟西南州、遵义、毕节和铜仁等市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遵义市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明确,用三年的时间,8县3区市齐动员,力争全市食用菌种植达3.6亿棒(万亩),产量21万吨,产值30亿。发展香菇、平菇、黑木耳、羊肚菌、猴头菇、竹荪、茶树菇、秀珍菇、灰树花、姬松茸,双孢菇等食用菌,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全市食用菌产业三年累计带动3.0万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增收3200元。
四川巴中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明确,以连片扶贫开发区域及贫困村为重点,新建2万亩茶叶、2万亩巴药、0.4万亩食用菌。扩规提质发展特色种植业。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银耳倍增计划、重点培育支持“巴食巴适”区域公用品牌及“巴中云顶”“通江银耳”。
广元市2016年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67亿棒(袋),产量达3.6万吨,产值达25.81亿元。2017年全市预计发展各种食用菌3.7亿棒(袋),产量可望达3.65万吨,其中贫困村中规划发展750万棒(袋)。在现有原料林充足的情况下,若在贫困村中人均发展2500棒(袋),户均发展10000棒(袋)木耳或香菇,将实现人均年增收4000元人民币,户均年增收15000余元人民币。广元市木质料食用菌总产量将超过2.8万袋,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带动上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吉林省延边州“八山一水半草半田”,多山少地,无霜期短,农业发展受到局限。全省共有8个国定贫困县,其中,延边州占4个: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市和龙井市。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下,黑木耳成为延边产业脱贫的突破口。当地农民成为黑木耳产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踏上了脱贫“淘金”的致富路。遍布全州的103个木耳标准化基地依靠专职的技术人员,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吸引农户的加入。这些基地承担了“周年生产技术”“小孔单片栽培示范技术”“立体吊袋栽培技术”“秸秆代替木屑技术”等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试验和示范任务达百项之多。通过基地所形成的规模化“集中生产、集中管理”,为新技术的推广和大面积普及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带动了产业和扶贫的有机结合。
(三)众多县(市)、乡(镇)和村庄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湖北省南漳县地处秦巴山系的东缘,林木资源丰富,海拔差异大,适宜绝大多数食用菌品种生长。素有“南(南漳)菇保(保康)耳”的美誉。目前,12个镇区281个行政村114375户,15000多户涉足食用菌生产,已发展为年产值达16.5亿元的“小菌大产业”。以香菇为主,面向市场需求选择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加工出口发展加快,年生产加工优质香菇2万,年出口加工能力5.8亿元。2017年预计生产加工出口食用菌4.5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近一半,实现税收约2000万元。香菇、木耳等产品远销美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房县依托丰富的耳菇林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八大产业之一,逐渐成为该县农民脱贫致富首选产业,“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品牌响,市场发育完善,龙头企业多,产业链长,服务体系健全,袋料食用菌已成为该县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的成熟产业。2015年该县椴木食用菌达10万架,袋料食用菌突破2000万袋,预计可年产食用菌1.6万吨,实现产值5.2亿元。食用菌产业“园区+”扶贫模式成效显著,在食用菌产业拉动下,有的村庄利用山林资源向园区供应菌材,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农民就近打工1万多人次。
内蒙古武川县2015年发展食用菌大棚共有3348棚(半亩大),涉及六个乡(镇),十个村委会,受益农民4千户,受益农民1万人。食用菌主要产品有滑子菇、木耳、香菇、平菇、姬菇、鸡腿菇等品种,主打产品为滑子菇、木耳、香菇。注册了“塞上蒙菇”、“阴山蒙菇”商标。2016年,新建食用菌大棚3500个,新建菌棒生产线5条,建设速冻、保险库一座,实现食用菌罐头和食用菌休闲食品上市销售。规划到2017年底,全县食用菌厚牆体温室大棚达到10000棚,建成菌棒生产线10条,食用菌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安排农村剩馀劳动力5000人以上,带动农户10000户以上,建成品牌自主、质量安全、销售畅通的北方食用菌大县。
黑龙江省汤原县积极发展木耳产业扶贫项目,建立了“两户用一棚,一棚带两户,一棚扶两户”的扶贫联结机制,放大“企业+基地+农户”的牵动辐射效应。5年来,共投入资金2.65亿元,建成了集食用菌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作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亮子奔腾公司出售木耳菌包时,对贫困户每包优惠0.2元,每年共计让利50多万元。波巴布公司制定了为贫困户赊销木耳菌包,收购时高于市场价10%回收木耳的扶贫措施,带动3750户农户创业,解决了包括贫困农民4200人在内的6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全县农民种植黑木耳年纯收入1.2亿元,每年农民在基地打工收入7500万元,年增收合计1.95亿元。仅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1180元。
辽宁省清原县,已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格局,以新一轮发展热潮朝着北方食用菌生产强县迈进。目前,发展总量达到5000万袋。建成60万袋以上食用菌专业村34个,专业户2500多户,家庭农场3家;发展50亩以上食用菌小区50余处,成立食用菌合作社30个,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600多人;食用菌年产量预计可达5万吨,产值5亿元,项目区内菇农人均增收2万元。初步形成6个中部乡镇食用菌产业带;建设食用菌菌包厂12家,食用菌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量1600吨,年产值3200万元;现有食用菌技术人员600多人,经纪人80人。
甘肃省民乐县连续5年出台扶持农业发展的1号文件,并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聘请专业技术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真金白银扶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产业政策引领和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县食用菌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从老式土棚到层架式大棚再到工厂化大棚,从单一的双孢菇到姬菇、香菇、银耳、木耳等等,经过不断摸索,食用菌种植的方式越来越现代化,品种越来越繁多,规模也是越来越大。目前全县共建成食用菌大棚3182座、工厂化食用菌大棚94栋,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农民人数达到8000多人,全县食用菌年产值可达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
陕西省西乡县新建13个食用菌产业扶贫园,积极引进培育16家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累计投入专项和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建成上百家食用菌生产集中示范点,相继涌现出上千个种植大小户,拉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4000余亩,发展菇棚3000余亩;年产食用菌近4000万袋,产量达4万吨左右,实现利润突破亿元,带动8000余人脱贫致富。
山西省交口县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点带面,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全县农民脱贫增收奔小康的扶贫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目前,全县7个乡镇共种植香菇为主的食用菌930多万棒,发展食用菌基地30个,涉及30个村、24个合作社,整个产业链带动1000余户农户参与,吸纳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全年生产各类菇900万公斤左右,实现效益8000多万元,从业农民户均收入2-3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政府通过菌棒补贴、基础设施(棚室、冷库、烘干设备等)补助、金融贷款、技术服务、品牌认证补贴、开拓市场扶持、带动榜样奖补等扶持政策对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予以扶持。企业(合作社)集中建设基地或园区,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集中制作菌棒,集中建设菌棚,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统一收购销售。贫困户从园区或基地认领菌棚和菌棒进行管理出菇,销售后扣除菌棒投入成本与企业合理分配利润,企业对贫困户实行保底扶持。2017年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突破1500万棒力争达到2000万棒,每个乡镇重点培育食用菌产业扶贫典型示范村2个以上。积极发展食用菌示范村达到50个,带动农户2500户,贫困户1500户。
政府给予香菇菌棒18*55规格每棒补助2元,15*55规格的每棒补助1.75元;平菇每棒补助1.5元;其它类参照香菇菌棒折合,为了保证带动面,明确个户种植可享受政策规模3万棒以内;本地企业、合作社以基地形式自养的,30万棒以内可享受政策补助。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或代养的,可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出菇棚同等补贴政策,及上架棚补助50元/平米,地栽棚补助25元/平米;同时为了鼓励贫困户发展,贫困户建棚补助根据面积由最高每户6千元提高到1万元。外来企业带动贫困户种植或代养的不受数量限制。
河北省阜平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一号”富民产业培育,探索出一条“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真正让小蘑菇为广大贫困群众撑起了脱贫大“伞”。目前,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覆盖13个乡镇96个行政村,培育8家龙头企业,建成百亩以上园区54个,出菇棚4000余栋,辐射带动农户8650余户,其中贫困户3200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根据规划,到2018年底,全县13个乡镇香菇栽培面积达到3.2万亩,栽培种植总量达到5亿棒,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建立起完善的食用菌产业体系,步入全国食用菌产业十强县,辐射带动全县3.2万农户,其中贫困户1.38万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一举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
河南泌阳县,发掘食用菌种植传统优势,不断扩宽产业扶贫之路。仅2016年,全县就有1890户4367人依托食用菌产业扶贫甩掉了“贫困帽”。 2016年,全县共种植菌棒2.5亿支,比2015年多0.2亿支,产值由34亿元增加到40亿元,并带动了餐饮、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一年能为泌阳增收10多亿元。”2017年,又将4680户、16380人纳入食用菌产业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