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能增加对生产原料供应的影响
木屑等原料供应紧张的问题由来已久,既有源头控制的原因,也有生产扩大的原因。过去依托本地林木资源发展食用菌的局面已经改变,一些没有资源的平原地区通过市场化引进、果树枝条的利用等各种方式予以解决。目前,新增产能相对集中在香菇、黑木耳,主要是市场行情和利益的引导,相应地,最终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调整。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香菇生产原料有50%来源于关中、咸阳、渭南等地的苹果修剪枝条及当地桑枝条等下脚料,平菇生产90%利用棉籽壳、玉米芯等作物秸秆等,废旧菌包作为加温燃料、生产有机肥料等,每年可节约森林资源近1.7万吨。
四川省广元市在现有原料林充足的情况下,依托300多万亩优质栎类木材原料,发展木质料食用菌,过去的5年,当地实现了产量翻两番的目标。
广西那坡县百合乡桑蚕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全乡桑园总面积达1.37万亩,每年冬夏两季砍伐的桑枝达2万多斤。为积极探索增收致富新路子,该乡充分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变废为宝,将桑枝粉碎作原料,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即“田―桑―蚕―菇―有机肥料―田”的循环模式进行生产,使桑蚕产业实现生态环保循环高效的发展目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兵屯食用菌合作社建成了占地面积8.6亩的标准化桑枝食用菌栽培基地。目前,该基地已生产食用菌约8万棒,产值30万元,为亩桑再增收1000元以上。
(四)“扶贫菇”能走多远
从相关政策分析,各级政府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框架和保障措施是非常周密而且具体,确保产业脱贫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不出现时过景迁和返贫的情况。
今年,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中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这涉及全国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到2020年,贫困县将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各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选准选好产业,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不能不顾实际,一哄而上,避免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要在分析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要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积极发展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促进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就是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其中,尤其强调了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投资的前置条件。
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必须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
同时,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力度。健全市场支撑体系,改善流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积极培育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品质。
(五)对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的影响
产业调整和发展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再发展并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与千家万户发展生产相比,一些大型龙头企业抓住了产业脱贫发展的机遇,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龙头企业的优势体现在:综合实力和产业规模较大、对市场的把控能力较强、能够立足于三产融合和长远发展。如湖北森源公司在贵州省的贞丰县,将产业扶贫与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一揽子解决安居、就业和致富问题。同时,立足于长远发展,建设食用菌线上线下市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乡村文化、养老设施等。龙头企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动力源泉,要切实发挥好整合资源要素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为再发展提供新动能。产业集中发展,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将会进一步推动食用菌的新品种驯化、菌种研制、投入添加品、培养基质、环控与信息装备、代料栽培和设施化生产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
有利于引进新动力。涉农扶持资金、工商资本的不断投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可以带来新的组织方式和生产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了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合作社等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推进了生产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产业链条结构的调整,也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由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有利于实现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对相关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食用菌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强烈的亲和能力,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紧密的衔接特性,可以衍生出食用菌与光伏的有机结合,与林下经济的互补式发展,与农作物轮作模式的相互结合,与燃料能源、饲料供应、人类的主粮供应、建筑化工医药新原料的科学结合,整体上将对食用菌市场扩大和规模扩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防止出现政绩工程和烂尾工程
扶贫攻坚政策性强,相关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风险也大。相关工作动用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和社会力量,工作中难免存在抓时间、抢进度、跑项目的现象。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以产业脱贫为首要任务,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落实到位。要牢固树立法律和纪律意识,实现安全地发展。
产业的持久发展成效如何,归根到底要由市场作最终的裁定。要加强生产和市场的调查研究,立足于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市场风险的预防、预警和防范机制,把好事办好。
产业脱贫攻坚要在实践中创新。各地已经创新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和扶持措施,也在实践中摸索创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涌现了一大批产业扶贫的典型。产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要把产业扶贫的关键着力点放到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上,要让贫困群众在被拉一把的同时,心要热起来,身子要动起来,实现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