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闻在线网3月18日消息:3月17日,记者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获悉,该中心在对我市部分大农贸批发市场所售的蘑菇进行抽样检测时,发现一些表面光洁白嫩的蘑菇上残留一种可致癌物质荧光增白剂。
近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执法人员,对部分市场上出售的蘑菇增白剂残留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可疑蘑菇进行了抽样检测,在抽查行动中,执法人员当场查获了130多公斤残留可致癌物质荧光增白剂的双孢菇 。
据了解,蘑菇等食用菌比较脆弱,采摘下来一两天后,一般很快变成褐色。为了有好卖相能卖出好价钱,一些利欲熏心的商贩偷偷把蘑菇在荧光增白剂中泡一下,多天后在人的肉眼看来还是白白嫩嫩的。添加了荧光增白剂的蘑菇,除了产生诱人的白色外观外,还能够延长一周的“保鲜期”。
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荧光增白剂主要通过浸泡、包装材料等方式存在于双孢蘑菇、鸡腿菇等鲜品内。荧光增白剂是化工原料,根据国家规定,不得在食品中使用。该产品是致癌物质,可使人体细胞发生畸变,也可以引发皮炎和皮肤瘙痒。由于荧光增白剂在白色食用菌上的使用曝光较少,消费者识别能力有限,容易上当。
执法人员说,农贸市场上销售的蘑菇大多没有经过冲洗、浸泡,虽然有点脏兮兮,样子不好看,但检测结果确都令人放心,相比之下,农贸市场里看上去白嫩、饱满的蘑菇,荧光增白剂有残留的现象较多。
执法人员提醒市民在选购食用菌过程中,特别是在选购双孢蘑菇、百灵菇、鸡腿菇时,不要贪图食用菌的外观更白、更亮。必要时可用紫外线进行照射,观察食用菌是否发出荧光,并请勿选购发出荧光的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