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宁明县板棍乡实施“蔗—牛—菇—肥”项目


    【发布日期】:2018-01-23  【来源】:左江日报
    【核心提示】:下一步,规模化蘑菇生产基地、有机肥加工厂等项目真正开始运行后,“环环相生”的各产业将进一步凸显发展成效。
      近年来,宁明县板棍乡极力推进的“蔗—牛—菇—肥”项目越来越引人瞩目,去年8月全市牛羊养殖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召开,该乡林贴村肉牛生态养殖基地便作为现场会一个参观点。记者日前慕名来到板棍乡,近距离观察一头牛“牵”出的循环产业链,实地感受“环环相生”的循环产业魅力。
      板棍乡上松村板乐屯,有一个去年9月份建成的养牛小区。小区“满负荷”养殖可存栏超过100头牛。养牛小区旁边的种植蘑菇房为去年10月份建成,以牛粪混合物培育茶树菇,目前已采摘2批次,实现经济收入近3000元。养牛小区周边布局有牧草种植区、甘蔗种植区、玉米种植区等,所产牧草、甘蔗叶、玉米秸秆等供养牛小区喂牛。
      距板乐屯大约2公里的板棍社区,这里正在建设“蔗—牛—菇—肥”项目总部。在项目现场,蘑菇培育基地、有机肥加工厂的主体工程已完成,工人们在车间内安装必要设备。据项目负责人、宁明县骆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超宾介绍,以牛粪为基肥,这里将建一个年产双孢菇500吨、草菇300吨、500万包香菇菌包和1500万包茶树菇菌包的规模化蘑菇生产基地。基地以相关废弃物制作蘑菇材料,运到各处养牛场给牛当“床垫”,产生的牛粪混合物经既定程序处理后,依次培育草菇、双孢菇、茶树菇等菌类,“耗尽养分”后的废弃杂质转到有机肥加工厂制成肥料,再“反哺”牧草、甘蔗、玉米等种植作物。至此,一条由牛主导、多个产业共生发展的产业链—“蔗(牧草)—牛—菇—肥—蔗(牧草)”清晰显现。
      板棍乡党委、政府科学谋划“蔗—牛—菇—肥”项目发展,并在实践中将各“子项目”因地适宜部署到各村。
      在板棍社区浦下屯,可存栏4000头牛、年繁育3500头幼牛的繁育科研生态养殖小区项目一期已完成牛棚架建。
      目前养殖小区已经开始陆续引进牛犊,计划至2018年3月份达到存栏1000头牛,长远规划为2年时间内达到存栏4000头牛的规模。未来这里将作为“源头活水”,不断向全乡提供养殖牛犊;
      林贴村肉牛生态养殖基地,这是宁明县目前规模最大、标准化最高的养牛基地,被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评为五星级生态养殖小区。该养牛基地占地面积达32亩,建设有标准化牛棚7间,目前已投放架子牛超过1100头。据介绍,林贴村养牛场每年可出栏2500头育肥牛。养殖基地去年3月份存栏肉牛300头,至8月已达1100多头,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除此以外,在板棍乡的国华村、叫隘村等地,农户有的种植牧草、有的领养架子牛,以不同方式融入“蔗—牛—菇—肥”项目,将循环产业链延续到村到屯,让更多农户共享到扶贫项目带来的实惠。板棍全乡有8个村(社区),其中4个村属于贫困村,目前“蔗—牛—菇—肥”项目已经覆盖了6个村(社区),4个贫困村村民合作社都建立了一个规模80头以上的肉牛生态养殖小区,一个100亩以上牧草种植基地和一个利用闲置校舍建立年出茶树菇10万斤的生产基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对于“蔗—牛—菇—肥”项目的规划发展,板棍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三农一社”的产业发展模式:
      ——让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该乡引进广西旭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并与县农业投资公司共同组建宁明县骆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公司专业管理及销售平台优势,与农户实施“订单农业”,有效解决贫困户缺少技术和销售渠道难题,确保扶贫产业成长;
      ——让农业投资公司发挥平台运作作用。由县农业投资公司与县农商行、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将符合相关条件的贫困户所获得的免抵押、免担保的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基准利率、政府贴息的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由县农投公司进行整合使用,达到“集中引水、统一放水、精准滴灌”效果;
      ——让贫困户发挥参与主体作用。在“蔗—牛—菇—肥”循环产业链中,四重收益确保农户乐于参与:通过种植牧草或领养肉牛得现金,通过5万元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和财政专项扶贫产业资金入股企业得股金,通过出租土地给合作社种植牧草得租金,通过到养殖基地务工得薪金;
      ——让村民合作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发挥村民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让村民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获益。例如,村合作社通过租赁群众丢荒坡地种植牧草,以出售牧草总收入的2%作为集体收入……以扶贫项目击碎贫困村“空壳”,为贫困村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该乡肉牛存栏近3000头。受“牛”主导,全乡种植牧草达2100亩,农户通过为牛场供应自种牧草实现平均每亩每年约1100元的增收;不少贫困户以扶贫产业资金为抵押领养一头犊牛,饲养约10个月后由公司按增重部分每斤12元回购,每头约赚4000元;养殖基地吸收了不少贫困户就业打工,如在林贴养殖基地负责喂牛的贫困户陈宣文一个月工资超2000元,负责看守上松村养殖小区及蘑菇房的三塘屯贫困户邓海添月收入2400多元。“蔗—牛—菇—肥”项目充分发展后,可为当地提供超过300个就业岗位,为每个贫困户领养一头架子牛以上,种植茶树菇2万包以上,同时还以每吨130—200元的价格收购甘蔗尾叶、玉米桔杆、水稻桔杆、花生桔杆等,确实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产业。
      下一步,规模化蘑菇生产基地、有机肥加工厂等项目真正开始运行后,“环环相生”的各产业将进一步凸显发展成效。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