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菇起源于北美,因鲜香浓郁、饱满多汁,被誉为“素牛排”。在江都沿江开发区,一家企业工厂化种植牛排菇,从肉眼几乎看不见的菌种,长到直径碗口粗,只需40多天,且可一茬接一茬地种。近日记者采访得知,种植这种牛排菇,菌种来自一家美国公司,控温、控湿的设备和技术来自荷兰,培育的基料和土壤包括来自河南的秸秆和东北的黑土。
【探访】菇床上的牛排菇可生吃
这家企业是扬州奥吉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参观的是43#菇房,门口日志牌内容显示,当天要进行采摘。打开菇房门,内有两列、六层的铝合金菇床,上有一层黑土,一只只褐色牛排菇,饱满得像可爱的小脑袋,从泥土里探出。
女工佘蒙蒙介绍,“我们采摘是根据客户的要求,需要多大,菇长多大就摘。”据介绍,牛排菇一个生长周期近两个月,期间可采摘3茬,一间菇房年可采摘60吨。 “我们的牛排菇可以生吃。” 该公司行政助理卞颖小姐带领记者参观时,随手从菇床上采下一只蘑菇,递给记者。从土里长出来的,可以直接吃?
记者有些疑惑时,卞颖小姐撕下一小片,示范地尝起来。记者接过嚼了一口,菇肉饱满,味道较鲜。
【溯源】美国种子+荷兰技术+河南秸秆
扬州奥吉特生物科技公司的母公司在河南洛阳。据技术部经理张志鹏先生介绍,母公司向一家美国公司采购菌种,从菌种长成菌蕾,提供营养的是基料。基料由母公司在洛阳当地配置完成,主要成分是当地优质秸秆,加一些辅料。基料运到扬州,进入“新家”前,要用72℃的蒸汽对菇房进行消毒,以免菌种在生长中受感染。
进入菇房后,前38天是生长关键期,也是“请勿打扰”时间,从一个菌种长成菌丝,不需要人工参与,全部由电脑系统进行管理。根据基料的温度,电脑系统可调节室内温度,适宜菌种生长;长出菌丝后,降温刺激,促进长成菌蕾,也就是牛排菇的雏形。调节室温的是一套智能仿生态系统,设备和技术来自荷兰,也是种植牛排菇的核心技术。
【揭秘】东北黑土粉碎晒干后运到扬州
从菌丝长成菌蕾后,进一步生长的营养来自基料上层的黑土,这些黑土全部来自东北。“这种草炭土经落叶腐烂,营养成分高。” 张志鹏介绍,因表层土易致感染,种植牛排菇用的是深层土,来自地表一米以下,经过粉碎、晒干后,运送到扬州。经过38天的生长,牛排菇进入21天的采摘期。“每周可采摘一次,前两次产量、品质基本相同,第三次产量略少。”另据介绍,扬州奥吉特生物科技现有5个培育车间,共有100个菇房,如果满负荷种植,一年可长出6000吨牛排菇。
去年,该公司销售超过5000万元,产品内销和出口各占一半。2013年,这个牛排菇种植项目落户江都以来,拉动了当地村民的增收。目前该公司已在大桥镇招聘了60多名采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