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科院消息,由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三门峡市农科院选育的香菇品种“豫香1号”(香菇C103)于2018年2月9日通过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专家鉴定,2018年3月2日颁发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豫香一号”成为第一个获得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的香菇品种。
该品种属于春栽香菇品种,菌丝生长温度5℃~35℃,适宜温度20℃~25℃。子实体原基发生适宜温度10℃~20℃,生长温度8℃~25℃。该品种在适宜条件下120天左右出菇,子实体多单生,六七成熟时菌盖直径3~6cm、厚2~3cm,菌柄长1.5~3.5cm,基部较细,倒圆锥形,平均单菇重18g左右,浅褐色,鳞片多。该品种潮次明显、菇型圆整,生物学效率79%~95%,适宜阔叶硬木屑春栽。
该品种属于春栽香菇品种,菌丝生长温度5℃~35℃,适宜温度20℃~25℃。子实体原基发生适宜温度10℃~20℃,生长温度8℃~25℃。该品种在适宜条件下120天左右出菇,子实体多单生,六七成熟时菌盖直径3~6cm、厚2~3cm,菌柄长1.5~3.5cm,基部较细,倒圆锥形,平均单菇重18g左右,浅褐色,鳞片多。该品种潮次明显、菇型圆整,生物学效率79%~95%,适宜阔叶硬木屑春栽。
据了解,2012-2016年“豫香一号”先后在三门峡市各县(市)的10多个乡(镇)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累计示范栽培香菇1.1亿多袋,共计投料19万多吨,总产鲜菇15万多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亿多元。据统计,2016年三门峡市春栽香菇量8400万多袋,香菇C103菌株的用种量占全市春栽香菇用种量的50%,栽培量已达4200万多袋。
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孔维丽介绍,“豫香一号”比当地主栽香菇品种L808产量可提高5.5%以上,按2016年新品种的栽培量计算,同比L808(干料1.7公斤/袋,生物学效率75%)的产量,菇民可增收鲜菇392.7万公斤,平均每公斤鲜菇10元,菇民可增加收入3927万元,此品种的示范推广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及应用前景。“豫香一号”获得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将对河南省食用菌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河南省是全国食用菌产量产值第一大省,自2003年连续十三年总产量、总产值居全国首位。中国食用菌协会和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统计,2015年河南省食用菌总产量488.65万吨,占全国的14.1%;产值368.17亿元,占全国的14.6%,产量和产值约占全国的1/7。
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河南省许多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依托和抓手。夏邑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带动、资金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种植双孢蘑菇带动17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西峡县委县政府提出“百企帮百村”活动,建立食用菌“互联网+”产业园区,形成“加工—种植—销售”全产业链条,全县有近20万农民从事香菇种植、加工和购销,农民纯收入的60%来自香菇产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形成“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基地做优、精准脱贫”良性循环,实现贫困户当年脱贫,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卢氏县、南召县、栾川县等基地县均通过发展香菇产业,建立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