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804/13/1342137511944.jpg)
四月的宣汉大地,花香四溢,在宣汉县方斗食用菌产业园,各种样式的食用菌长势喜人,有的刚冒出头,有的肆意绽放,一排排、一摞摞,煞是好看。
“捏住木耳基部,轻轻拧一下,把木耳采下来,既要保住木耳的品相,更要保证下一次顺利出耳。”正在大棚里跟菇农耐心细致讲解木耳采摘要领的女博士耿新翠,身穿深蓝色工作服,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一头短发清爽利落。这已是耿新翠在宣汉的第六个年头,身为沈阳农业大学蔬菜学博士的她,之所以能扎根宣汉,只为潜心研究出更多更好的食用菌。
外乡人落户菌研所
“灵芝茶入五脏,补全身之气,能提精神,增智慧,抗疲劳,抗过敏,长期服用可益寿延年。”在宣汉县食用菌研究所,耿新翠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灵芝茶的功效。
据耿新翠介绍,今年46岁的她,本是河南新乡一位生物老师,2004年在丈夫一句“要不你也去读研吧”的激励下,毅然辞去教师职位,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植物学硕士研究生。“人生最大幸事便是能遇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另一半。”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2012年,耿新翠又取得了沈阳农业大学蔬菜学博士学位。
同年,宣汉县农业局借“千名硕博人才进达州”契机,向耿新翠抛出了“橄榄枝”。“同事的热情,领导对人才的渴求,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决定到宣汉县食用菌研究所工作,还将老人和孩子接到了宣汉。”谈起6年前的选择,耿新翠满脸笑意。
如今,耿新翠已在宣汉落户,12岁的儿子在宣汉中学念书,夫妻俩还将购房纳入了2018年的家庭大事。
挑灯研究活体嫁接
“哥哥在北,妹妹在南,丈夫思念妻子,孩子想见父亲。”面对聚少离多,耿新翠并不为此负累,每至寒暑假,丈夫邢作常都会来宣汉“相会”。耿新翠向记者透露,丈夫正直诚实,有责任心,结婚二十多年来,夫妻俩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修养好,什么事都是商量着办,家庭十分和睦。”一旁的副所长向孟江如是说。
耿新翠的加入让宣汉县食用菌如获“至宝”,她渊博的农学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时下,正值各类食用菌出菇时节,耿新翠既要指导菇农采菇,还要查看新品种菌丝活力和出菇能力、菌的品质,总结栽培技术。
灵芝、香菇、榆黄菇、达耳一号,在耿新翠的带领下,记者见识了耿新翠的各色成果。“食用菌很是‘娇气’,对温度、水分和空气有特殊的要求,菌袋‘感杂率’高,这都需要我们在每一生产阶段创造条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栽培。”向孟江接着讲到,“在探索盆景灵芝嫁接术过程中,耿博士只能在晚上进行嫁接工作,就这一项,耿博士一干就是四年,成功研究出宣汉灵芝盆景活体嫁接生产技术。”
截至目前,宣汉县食用菌研究所获得了玉米套灵芝栽培技术、集成技术栽培模式、灵芝产品外包装3个国家级专利。
科研成果造福菇农
据了解,宣汉县方斗食用菌产业园规模达500余亩,有大小专合社10家,既有本地创业青年,也有外来企业家投资兴业。其中,来自福建的张兵投资两千万建立鑫峰专合社,种植香菇八十万袋,年收入达二百余万元。
研究院同专合社的关系好比园丁与树苗。耿新翠清楚记得,张兵创社初期,因疏于管理,造成香菇大面积感染杂菌,闻讯后,耿新翠连续半月蹲大棚,理病灶、查病因、开药方,及时遏制了感染进一步蔓延,帮其挽回上百万经济损失。
宣汉县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是四川省唯一县级食用菌科研单位,主要为全县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品种驯化和选育,储备食用菌资源,探索种植模式,改进优化食用菌生产工艺流程等。8年多来,该所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多次获得市县科技进步奖,还总结出鹿角灵芝、大球盖菇、双孢蘑菇、香菇4个品种宣汉县地方标准,耿新翠更是地方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现今的耿新翠是达州市人大代表,达州市妇代会代表,达州市专家组成员,县级专家骨干,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她提出了“提升山区农业机械化、精细化水平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的建议,并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主题在小组审议会上发言。
“我深爱这片土地,深爱宣汉食用菌产业,愿用我毕生精力推动宣汉食用菌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谈及未来打算,耿新翠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