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美食中,野生菌绝对是主角之一,丰富的野生菌让市民垂涎三尺,但每年也会出现市民因食用野生菌中毒或死亡的事件。
近日,在野生菌即将全面上市之际,云南召开了2018年全省加强野生食用菌中毒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对于野生食用菌中毒防控工作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当地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必须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云南省政府食安办副主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刘本军说,这两年云南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高发频发,是我省食品安全工作的顽疾之一。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建筑工地等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多发易发区域,更要明确划定区域,细化到村(组),分解到个人,防止出现野生食用菌中毒防控工作盲区。要加强对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的监管,谨防来历不明的野生食用菌上市销售。严防群体性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的发生。
防中毒攻略
吃菌中毒危害大
云南野生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中存在不少有毒品种,且不易鉴别。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会因为有毒野生菌中含有的毒肽、溶血素、生物碱、红菇素等毒素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入血液系统,进而损害人体的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食用有毒野生菌中毒后没有特效疗法,病死率高、风险极大。
如何避免中毒
不要采集或选购品种不明的野生菌。
对自己熟悉并确定为无毒野生菌的,也不要多种混杂加工食用,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杂炒煮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
加工野生食用菌时一定要烧熟煮透,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食用野生菌后短时间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急救措施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
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者稀盐水,然后用汤勺柄、筷子等物品刺激喉部进行催吐,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同时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救治。
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防止脱水导致休克。
但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中灌水,防止窒息。
尽量保留中毒发生前食用的野生菌样品,给专业机构检验后供医疗救治参考。
“头水菌”毒性大?
在野生菌即将上市之际,市民中普遍有一种说法,就是“头水菌”毒性大,称刚出的菌子毒性较大,不能食用。
针对这种说法,云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闵向东说:“对于‘头水菌’是否毒性大,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从多年的观察来看,出现菌子中毒人群较多的时候,并非在野生菌刚上市,即吃‘头水菌’的时候,而是在菌子大量上市的6、7、8月份。由此看来,野生菌中毒,主要还是决定于菌种是否有毒,以及对菌子的加工是否到位。”
云南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所长刘志涛介绍,中国的野生菌大约有上千种,云南发现的约有250种,其中有毒的达60多种,因此,市民在自采自食野生菌时,要多加注意,不要吃不认识的菌子,以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