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定的间距掏出一排排笔直的土沟,在沟内铺上一条条细长的桦树柴片,然后对大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后,用白糖水洒一遍后在柴片上铺上菌种,再用事先发酵过的细土覆土起垄,最后再用白糖水洒上一遍,这些工序做完,竹荪的种植基本算完成了。”
初夏时节,走进织金县茶店乡群丰村竹荪裂变发展示范基地,只见一个个黑色大棚整齐划一的排列着,很是壮观。在其中一个大棚里,基地管理人员刘光国蹲在地上,给在基地上务工的8名贫困户讲解竹荪种植技术。
家住群丰村的杨继杰是听刘光国讲解竹荪种植技术的其中一员,他边听边记,有不懂的地方还会主动提问。在基地上干活有1年多的他,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小有积蓄后,他就想自己也建几个大棚种植竹荪。
“织金红托竹荪是在织金县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孕育的一个优良品种,是整个竹荪家族中的佼佼者,被誉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农户种植完全不用愁销路,上海、深圳等地都有我们的销售点,平均价格在每公斤500元。”茶店乡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文富说。
据悉,该基地种植规模达700余亩,于2016年8月份启动建设,配套开展竹荪病虫害防治和竹荪脱硫烘烤技术研究,总投资1800万元。目前,项目完成投资1500万余元,建成大棚1200个,700亩竹荪示范基地已种植结束。同时,基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覆盖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94人,建立了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实现三方互惠共赢。
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入股项目建设资金50万元,每年按投入资金6%的比例分红;贫困户收入来源一是以每亩400元流转土地给合作社种植竹荪,二是在基地上务工获得收入,种植1亩竹荪至少需要劳动力130个,每人每天可获得100元报酬。两项合计,1亩土地可为当地贫困群众带来1.3万余元的收入,达到传统农业种植的20倍以上,保证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