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调研、一个思路、一项技术、一个产品、一个公司加上众多的科技协调员,就可能催生一个惠农产业,带动一片山区致富。这是本文和本期另外两篇文章为我们讲述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说明即使在资源极度匮乏的贫困山区,只要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同样可以闯出一条带领农民奔小康的致富路。―――编者
山区。两个字,七画,却足够把美好生活拒于千里之外。
位于北京西端的门头沟区,它14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98.5%的地区山连着山,沟叠着沟,名副其实的山区。
门头沟历史上以资源开采为主,这里的人民曾经一度依赖开采煤矿、沙矿、石矿等污染严重的矿业维持生计,原有254座煤矿、100多家采石厂、39家采沙企业。因常年开采,这里的山皮裸露得厉害,青山绿水的美丽环境遭到破坏,风起时,漫天的黑色煤末和褐色沙尘更给这里的贫瘠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今年的门头沟区清水镇村民却不用再为山区的偏远和恶劣环境发愁了,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致富路。北京市科委农村科技服务港根据京郊产业情况及农民实际需求,凝练出52套实用技术在京郊推广。根据门头沟地域特点,推广山区食用菌技术,通过项目凝聚北京市农科院等院所科技资源,组织专家队伍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科技服务,让当地的百姓在废旧的矿洞、工棚里开出一条“掘金路”。
切实调研:山区食用菌技术成首选
耕地少、土壤贫瘠,门头沟的实际地域情况让种植业、畜牧业根本没办法在这里扎根。煤矿产业曾经是门头沟区长期以来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当区域功能定位调整,生态涵养区的煤矿、非煤矿山关闭之后,产业转型成为门头沟区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做什么,怎么做,从我们科委的角度,经过调研,我们认为旅游产业,光靠卖门票收入是完全不够的,应该以特色商品和服务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寻找能撑起旅游产业的特色产品。”门头沟区科委主任张文波主任介绍说。
有了目标,就要看看自身有哪些独特有利的资源可以利用。据北京市科委农村科技服务港统计,由于以前大量的开采留下了很多矿洞、巷道,现在门头沟区总共有大小煤矿1000多眼,这些废旧矿洞的存在没有丝毫的用处,还影响生态美观,然而它却是食用菌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于是,利用废旧矿洞,变废为宝成为山区食用菌技术推广的思想源头;气候资源也是山区的一大优势,门头沟从东到西都是山,和平原有一定的季节差,平原蘑菇过季的时候,山区的蘑菇却比较旺,这样的反季节蘑菇更受市场青睐;另外要考虑的是,谁来从事这项劳动,门头沟区的农民比较少,大部分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家里的都是老弱妇孺,因此从事的工作不能有太大强度,不能太复杂。
有了这些考虑,北京市科委农村科技服务港就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和市场推广的工作。技术要简单、易推广、易接受,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可回收、可再利用。经过多方联系,科技服务港最终与普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达成一致,引进了该公司的方便菌棒。该公司总经理刘伟丰介绍说:“这是项傻瓜技术,科技让繁琐复杂的工艺简单化,农户只需要照顾好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四个环节就能从‘方便菌棒’中丰收食用菌。收获的食用菌主要面向北京市场,我们在上地有专营店。”
在实际工作中,门头沟区科委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自主参与的原则,协会负责协调组织,始终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根本宗旨。张主任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妇女,1万棒菌,一年2批,每年收入就能达到两万元,她也不耽误带孩子和做家务。”
科技协调: 上传下达纽带中枢
“我们的技术队伍只需要20左右个人就可以了。”刘伟丰说。作为龙头企业,他希望可以尽量的减少成本,科技协调员的存在不仅减少了公司的人员开支,还让他对技术的推广和传授多了很多的信心。“我们的技术人员和科技协调员,每天都会到农户家帮他们查看温度、湿度等的条件。现在的科技传递模式是,一个技术人员教会几个协调员,协调员再把学到的技术和知识传递给农户,如果有100个协调员就能带动2000户农户了。这样不仅减轻了我们企业技术人员的压力,还能在传播的过程中加入协调员自己的生产体会和经验。而我们只需要以科技协调员为对象开展技术培训班,进行系统地培训,组织协调员的各类参观、交流活动并对他们进行较高强度的服务指导。”
的确,土生土长的协调员,不仅在人气上比外来的技术员占尽了优势,还在交流上更贴近农户。
“乡里乡亲的,交流起来总是很容易的。我们村有两户一直是有困难就找我,我也经常去帮他们看看情况,解决问题。别村的乡亲有时候也会打电话给我,问一些养蘑菇的技术问题,电话说不清了我就跑一趟,自己有车反正也方便。”杜家庄村的赵明忠讲起自己的日常工作,憨厚地一笑。他带动其他农户的方式不只限于技术的帮传,还招收闲置人员工作、和别人合作,这个头脑灵活的科技协调员,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把光明的路和帮扶的手留给了大家。去年他的一亩三分地帮助乡里乡亲3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每天给他们发放20―25元不等的劳动收入。目前,他养了9万支菌棒,也有人找他入股,他今年的目标是带动100人走上这条致富路。
农民获益:有一分地我也不干别的
“有一分地我也不干别的。”门头沟区清水镇上清水村的付长仕和记者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个五六十岁的老汉说话时,脸上总会不经意间展露出微笑,那被山区的风吹得粗糙的皮肤在阳光下也泛起了快乐的光泽。
在付老汉家的房前屋后,有一间以前做工棚的破棚子,一块用布遮盖的小3分地,两间以前的破窑洞,所有能利用上的地块都被开辟出来放上了方便菌棒。
“说实话,前几年我们家里很困难。去年种上这个蘑菇,就觉得有盼头了,这不才种了两批就把投进去的几万块钱收了回来,现在培养的这批就能盈利。”付老汉看着地上争先恐后向上冒的蘑菇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现在,他的这些地皮上总共容纳了近55000支方便菌棒,按每支菌棒可以赢利1元来算,他今年的收入将非常可观。
“去年刚推广这个技术的时候,村民们也是比较犹豫的,很多都抱着观望的态度。今年可不得了,那些敢为人先的科技协调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光春季我们就接到了240万支菌棒的订单。”刘伟丰向记者讲述了今年开春订单的火爆场面,“老百姓最实在,什么事情能让生活过得好,他们就支持。”
未来规划: 产业链条筹谋中
推广山区食用菌技术从计划到现在已经两年了,清水镇并不是终极目标,门头沟的整个山脉都被纳入到了推广项目的规划链条中。
“门头沟从西到东都是山脉,海拔也逐渐走高。我们的目标是顺着清水到王平的山,整个煤矿开采的地带,把矿洞都利用起来。根据地理位置,把不同区域的功能都明确下来。”门头沟区科委张主任介绍说。
以清水镇为起点,沿109国道,在斋堂镇、雁翅镇、王平镇、永定镇分别建立功能基地,形成“一线五镇”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清水镇―――良种繁育与菌棒生产基地:批量生产菌棒满足高海拔山区农户的种植需求,进行优良菌种的筛选与繁育,供其他制棒基地使用;斋堂镇―――生态栽培基地:开展山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栽培展示与示范,进行产品的开发与新品的研发,适应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雁翅镇―――菌棒生态循环利用基地:回收旧菌棒,并利用生物有氧筛发酵技术进行循环处理与生态利用,重点发展鸡腿菇种植专业村,形成鸡腿菇规模栽培基地;王平镇―――生态栽培示范基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展废弃矿洞生态修复栽培、闲置农房立体栽培、林下套种高效循环栽培、山体涵养半坡暖棚栽培、菇粮轮作改土复种栽培等模式的展示、示范与农民培训;永定镇―――加工、配送、销售基地:菌产品的加工与深加工,年加工各类鲜品5000吨,开展产品的定点配送与特供,定点供应餐饮、食堂、企事业单位等,建立产品的直销平台,形成产品、礼品等的展销窗口。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门头沟区计划打造以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设地区性食用菌协会1个,农民自发性专业合作社20个。发展食用菌种植专业村20个,专业户1000户,带动农民就业3000人,种植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