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糠利用
在深入调查与菇农座谈中,笔者发现,种过平菇、姬菇、白灵菇等废菌糠可上地做底肥,或晒干做燃料,均有事半功倍之效;但丢弃乱扔街道沟岸上,既造就了污染源,又浪费了人力、物力。为此,历经先后在高庄、路堡试验,在曲周县大河道乡西大由村“众发菌菇厂”由冀长社厂长示范,在协会、合作社派员做指导下用污染料和出过平菇的废料再处理种鸡腿菇,并加试部分沼液,长出的鸡腿菇肥嫩质优,抢购一空。据三年的实践示范,初步测算。每斤废料可增收一元有余。冀长社积极入会、入社后不断学习新技术,今年又备好平菇废料三万余斤,已覆土的鸡腿菇袋7000余斤,已陆续出菇。预计增收三万余元,仅此,四口之家,人均增收7000余元。这一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以“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走“统一技术、统一菌种、统一物料、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六统一分”之路,是实现“一料多用、废料增值、提高效益、为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值得普及推广。
棚室高效
历经近几年的调查摸底,邯郸区域内的菇棚菌室大部是单季生产,投入产出比在1:2上下徘徊不前。尤其是各种原料和人工费用日益增长,有必要改进措施,实现菇棚菌室投入产出比达到1:3以上,才有可能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为此,笔者通过“帮、带、促”肥乡县辛安镇乡东杜堡村菇农霍风江同志在制种、售种和菇菌管理中严把“三关”:即菌种关;优良示范在先,保证不超代扩转,不出售退化菌种;拌料配比营养关;加全微量元素,翻拌均匀不夹生,发酵彻底不带菌;发菌出菇关从严做起,做到通风少量多次,喷水雾状细喷不超水,不伤小菇蕾,预防病虫害,采菇后搔好菌,转潮快,出菇多,使之,投入产出比达1:3:5以上。并带起全村三十余菇棚,收入增加,后劲之足。还有,临漳县工业新区“荣珍食用菌合作社”陈万鹏同志肯钻善研,历尽艰辛,利用冷藏库反季节栽培白灵菇65万袋,坚持标准化管理,经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鉴定为“冷房反季节白灵菇创全国技术领先成果”为邯郸菇业发展史增添光彩;预计,今年可望纯收入超百万元。这一科技成果,将在邯郸有条件的县(市)区、乡、镇、村优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