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在衡阳市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衡南县栗江镇,一个个香菇厂棚像孕育希望和梦想的孵化器静静地矗立在田间地头。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样板。催生这一变化的就是衡南县人大代表、栗江镇白石村青年农民贺向辉。
回乡创业,在田间圆梦
1988年,高中毕业的贺向辉来到广东省韶关市一家具厂打工。敢闯敢干的他没做多久就辞掉了这份“觉得没有奔头”的工作回到衡阳,在衡州大市场当起了做干货生意的个体老板,成为当时栗江镇第一批闯市场的农村青年。
1996年底,已挖到第一桶金的贺向辉到浙江丽水进货的时候发现,当地的许多农民靠种香菇发了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中显现:能不能把香菇产业引到衡南县去呢?头脑活跃的他从当地聘请种菇师傅来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栗江镇的气候、水土、资源都非常适合种香菇。于是,贺向辉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试种香菇。
他顶住重重压力从城里回到乡下开始做起了种菇发财梦。经过一番艰辛劳作,1997年试种的两亩香菇一次成功,净挣了三万元。喜出望外的贺向辉迅速把在衡州大市场的门面转让出去,放弃经营多年且小有成就的干货生意,全心全意回乡种香菇。
在他的带领下,栗江镇的香菇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1998年,5亩;1999年,13亩;2000年,30亩;2001年,120亩;2002年,150亩……如今,该镇的白石、红星、接龙、林泉、打石等7个村都种了香菇,面积共1200多亩,平均每亩收入1.5万余元,每年为农民创收1800余万元。香菇成了栗江农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11月8日,林泉村57岁的颜昌新老人笑呵呵地告诉我们:“我今年投资一万三千元种了7分田香菇,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还纯挣了五千多元。如果不种香菇,象我这么大年纪的人到哪去挣这么多钱呀!”
创业致富,不忘父老乡亲
2000年,贺向辉成立了湖南绿贝生物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领农民发展香菇生产。公司为菇农提供菇种、技术,并负责收购产品。
香菇生产对气候依赖性很强,风险很大。对种菇农民因天气、技术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贺向辉都主动承担,为农民规避风险。2002年,该镇青峰村一加油站发生柴油泄漏,菇农用被柴油污染了的池塘水浇菌株,导致香菇大面积枯死。贺向辉主动拿出3万元赔偿菇农损失。2004年,一场大风将郝义礼的菇棚全部吹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万元。贺向辉闻讯后,立即动员基地工作人员帮助他清理现场,并主动给予一部分补偿。几年来,他为当地种菇农民免费提供菌种、打菇棚和补偿自然灾害损失等累计支出达80余万元。
让出本地市场,支持菇农发展
为做大做强香菇产业,2005年8月,贺向辉的湖南绿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广东贵旺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同筹资200余万元发展香菇生产。
随着香菇产业的逐步壮大,衡阳的香菇市场逐渐饱和。2006年,贺向辉又做出了一项惠农决策:公司收购的香菇全部远销到外地,把衡阳本地市场让给那些自产自销的菇农,让市场良性发展。他说:“如果不是为了农民利益着想,我完全可以占领本地市场,那将对一些小菇农造成很大打击,但我不想这样做。”
事业,像香菇一样越长越大;荣誉,也纷至沓来。他分别被评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湖南省和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衡南县优秀人大代表;公司被评为湖南省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