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车沿西岭雪山的山间公路盘旋而上,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将山体冲刷出一道道灰白色伤痕,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格外刺眼。昨日中午11时许,一阵明显的摇晃再次提醒记者,这是处于龙门山脉尾端断裂带、距汶川仅60公里的大邑县西岭镇云华村,大邑县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地震发生后,云华村曾与外界中断联络达24小时,中断交通三天。“现在,我们村90%的房屋翻盖完毕,已着手恢复金针菇种植。”昨日14时,云华村党支部书记景志云将方便面午饭放到一边,对记者说,“胡锦涛总书记惦记着灾区群众和基层干部,再苦再累我们也能支持过去!多亏政府指导我们恢复生产,还把路疏通运原材料进来。”
云华村是成都出产金针菇的主要地区之一。“5月12日,地动山摇。由于正是金针菇收获的季节,那天我在菌棚里摘菌子,突然一排一排的菌架摇晃起来,菌包重重砸在地上。”村民黄文均说,当时他跑出菌棚,只见屋后不远的山坡上,泥石流仿佛瀑布一般倾泻而下,飞沙走石,村干部们迅速组织村民徒步转移到安全地带。13日下午,黄文均回到菌棚。腐烂的菌种、倒塌的菌棚让他眉头紧锁,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老黄,农发局的专家来了!”黄文均回头一看,景志云和一位县农发局的工作人员不知何时站在了自己身后。
县农发局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后告诉黄文均,菌类养殖对环境要求格外严格,腐烂的菌种必须清理干净,无害化处理后才能重新种植新菌种。站在一旁的景志云将专家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三天后,部分山路刚刚疏通,消毒药和无害化处理药品就送到包括黄文均在内的村里多名金针菇养殖户家。“刚才你们进来的路,是地震后我们临时开出来的一条路。下一步,我们要恢复原来的老路,让稍微大点的货车也能进来,为养殖户们运送更多种金针菇的原材料。”景志云说。黄文均低头仿佛在盘算什么,他说:“金针菇是反季节蔬菜,菌棚收拾干净后,8月就能下种,9月中旬、最晚国庆节前,成都市民就可以吃到我们村种的金针菇了!”记者 刘■ 摄影 刘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