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泓作报告
易菇网讯:“冬虫夏草寄主蝠蛾物种分布是狭窄?还是广泛?地理隔离对寄主蝠蛾基因流阻碍效应是否明显?重要的是,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地理环境的冬虫夏草种群,其蝙蝠蛾种类不同,形态特征有所差异。”10月26日,云南大学教授虞泓在2018第二届全国虫草大会虫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如是说。现场,他作了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多样性及其谱系地理结构的报告。
寄主是冬虫夏草菌完成完整生活史的重要条件,依据依据地理分布和海拔高度,判断潜在冬虫夏草寄主的标准(Wang and Yao,2011),冬虫夏草潜在寄主蝠蛾物种报道已达到74种,而我们最新统计出85种,均归属蝙蝠蛾科,主要为无钩蝠蛾属Ahamus及钩蝠蛾属Thitarodes,但这些研究均是基于未感染冬虫夏草菌的蝠蛾成虫分布,推测获得的结果,并非冬虫夏草寄主蝠蛾的直接证据。并且,由于缺少对寄主分类认识,冬虫夏草寄主物种间、物种内的多样性仍不可知。传统认为地理隔离对蝠蛾物种造成显著分化,但一直缺乏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证据。
云南大学虞泓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对冬虫夏草菌核残存寄主昆虫取样,同时,通过文献引用,获得了青藏高原大范围内88个地理样地710个样品数据,利用谱系地理学方法开展寄主昆虫cox1基因系统分析,显示寄主具有比冬虫夏草菌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特征,形成4个主要分支和12个亚分支结构。同时发现,滇西北横断山区和西藏东南部是冬虫夏草寄主蝠蛾物种多样性中心和遗传分化中心。从地理分布式样看,冬虫夏草寄主蝠蛾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地理分布式样(广泛型、纬度长距离扩散分布型和局部特有型),而非单一的随纬度分化特征,这一结果与冬虫夏草菌的地理分化式样一致。但发现青藏高原与横断山的东西分界线对冬虫夏草菌形成隔离,但对寄主蝠蛾未形成明显影响。基于多时间校准的分子钟估算显示冬虫夏草寄主蝠蛾4个主要分支分化时间约为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13.97-30.54 Ma),而非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寄主蝠蛾主要支系分化早于冬虫夏草菌。
同时,虞泓教授的研究结果还揭示云南无钩蝠蛾和剑川无钩蝠蛾不是冬虫夏草寄主。提示目前推测获得的冬虫夏草潜在寄主蝠蛾种类可能被高估,并非所有的钩蝠蛾属和无钩蝠蛾属均为冬虫夏草寄主。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2018第二届全国虫草大会于10月25-27日在杭州龙湖皇冠假日酒店举行,会议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菇网、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中国菌物学会虫生真菌专业委员会、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承办,浙江五养堂药业有限公司、杭州宝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武汉菌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担会务执行。本次大会围绕“直面虫草产业的挑战与机遇”主题,安排有学术交流会,虫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冬虫夏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蛹虫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虫草产业企业家论坛,虫草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并组织代表前往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同期还举行了“中国菌物学会虫草类产业分会”成立筹备会议。本次大会凝聚了虫草行业最权威的专家以及最具实力的企业家,与会人员提出我国虫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指日可待,是虫草行业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