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培育百亿产业 建设茯苓之都 ——加快靖州茯苓产业提升发展的工作思考


    【发布日期】:2018-12-28  【来源】:易菇网  【作者】:黄涌
    【核心提示】: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茯苓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居重要地位,在市委市政府产业及产业园区三年提升行动中,茯苓产业是医药健康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者按:
    湖南靖州是全国著名的干、鲜茯苓集散地,被称为“中国茯苓之乡”,茯苓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居重要地位。2017年11月24-26日,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在靖州举行,与会专家、企业家、种植户等提出了茯苓产业面临的规范菌种生产管理、做好茯苓产品精深加工文章、加强茯苓交易市场监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急需建立行业联盟等问题,今年10月,靖州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涌撰文《培育百亿产业 建设茯苓之都》就如何加快靖州茯苓产业提升发展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探讨,文章内容对靖州及其他茯苓产区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特发布全文,供业界同仁参考。
      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茯苓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居重要地位,在市委市政府产业及产业园区三年提升行动中,茯苓产业是医药健康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找准工作着力点,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靖州茯苓产业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补益上品,古称“四时神药”,因功效非常广泛,有“十方九苓”和“药膳白银”之美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茯苓产业得到全面发展,2017年,成功获批国家级茯苓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及其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茯苓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平台上线运行;第二届全国茯苓大会在靖州召开。
      1.人工栽培方兴未艾。靖州茯苓人工栽培始于清乾隆年间,上世纪60年代末,科技人员从野生茯苓菌核中选育出新菌种,开始大规模人工培植,靖州茯苓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本世纪初,靖州科技人员采用原始肉引方法接种方式,创造了“茯苓袋料高效栽培技术”,将传统由椴木和松树蔸栽培改进为袋料栽培,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茯苓栽培面积快速增长。
      2.菌种培育全国领先。1968年,靖州成功选育“5.78”茯苓菌种,开创了菌种培植茯苓的先河。2001年成功研制了“湘靖28”茯苓新品种,茯苓品质和产量不断攀升。2013年在全国首创茯苓太空诱变育种,正全力研发“靖航一号”新茯苓品种。目前,靖州有各类茯苓菌种生产企业100余家,年生产菌种800万袋,年销售达3000万元,占据全国茯苓菌种市场的70%。2017年,靖州茯苓菌种成功走向海外,在马达加斯加和南非试种成功。
      3.集散交易形成中心。依托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为平台,靖州年交易鲜茯苓7.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70%,其中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茯苓制品1.2万吨,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
      4.加工链条不断完善。近年来,靖州茯苓深加工向纵深推进,实现了鲜茯苓销售向产品加工、单一化向多样化、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初加工产品有茯苓饮片、卷筒、刨片、方丁,茯苓食品有茯苓夹心饼、茯苓糕点,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研发出临床肿瘤用药“茯苓多糖口服液”、心脑血管用药“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等产品占据产业链中高端,正在研发的一类抗肿瘤新药“羧甲基茯苓多糖注射剂”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5.产业带动效益明显。据统计,全县从事茯苓产业群众达14300户57200 人,其中贫困户2980户12030人,参与群众人均增收2200元。靖州有300余名茯苓种植经纪人在云南、贵州、广西等10余个省建立了184个茯苓种植基地,生产的茯苓运回靖州加工交易。2017年,全县茯苓年总产值达8.3亿元,产生税金5000余万元。
      二、准确把握靖州茯苓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茯苓作为传统药食需求在不断扩大,但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靖州茯苓产业既有市场需求广阔、政策扶持有力等机遇,也面临创新提质乏力的瓶颈制约。
      1.发展的机遇
      一是市场需求前景广阔。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消费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大健康产业成为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健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医药资源也成功打入世界医药主流市场,中药市场需求快速扩大,为靖州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二是政策支持不断向好。国家将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刚要(2016—2030年)》,国家中医药局编制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湖南省出台《湖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5年)》,4次提到靖州茯苓,明确提出支持靖州茯苓集散地改造扩大规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将靖州茯苓列入“湘九味”湘中药工程,纳入省级层面统筹扶持发展。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培育医养健康(中药材)“三个千亿元产业”,支持各县市区大力发展“一县一特”,为靖州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
    三是园区平台支撑有力。累计投资6.48亿元建设全国最具特色的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目前正在建设茯苓展示中心、茯苓交易中心、茯苓仓储物流中心、茯苓小微企业标准化厂房、补天药业茯苓GMP万吨中药饮片厂、茯苓科技研发推广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区域性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15个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研发中心和茯苓定价中心,全国最大的茯苓出口基地、茯苓初级加工基地、茯苓高科技生物制药基地。
      2.面临的挑战
      一是加工标准有待规范。全县个体户1500户,在原材料检测、加工流程等方面没有完全按照标准化来生产。茯苓初加工企业没有严格统一加工操作标准。SC生产许可、GMP中药饮片生产许可等方面比较滞后。
      二是深加工带动作用不强。深加工企业数量少、现有湖南补天药业、龙丰公司、异溪食品公司、智美健康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每年消耗的茯苓原料不多,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力量不够。
      三是集散地位有待巩固。随着市场和消费需求品质的抬高,初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空间在缩减,靖州茯苓产品往往仍需进行深一轮加工才能进入市场,市场直接占有率在降低。同时,安徽亳州、云南澜沧等地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壮大茯苓产业的政策,不断规范茯苓种植加工,对靖州茯苓生产区域板块发展形成了挤压的状态。
      四是公用品牌尚未塑强。近年来,靖州茯苓虽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管理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对于“靖州茯苓”区域公用品牌开发和保护,大多是自发的行为,品牌经营意识不够强,品牌管理尚未成体系,缺乏从产业链角度和品牌战略上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三、精准施策推进靖州茯苓产业提质升级
      推进靖州茯苓产业发展,要树立建设茯苓产业集群和茯苓之都的长远发展目标,在近期跨过10亿元产值门槛后,努力向百亿产业奋进。围绕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精准施策打好组合拳。
      1.健全配套政策,巩固中心地位。结合中央、省、市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出台《靖州茯苓产业发展规划》《靖州茯苓区域性品牌发展战略规划》《靖州茯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意见》等重点扶持政策。设立茯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鼓励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奖励。建立来靖交易鲜茯苓补贴机制,给予来靖交易茯苓每吨补贴10—20元。鼓励本县茯苓种植户走出去建立茯苓种植基地,以优惠政策吸引专业户将种植采收茯苓运回靖州精深加工,采取按靖州鲜茯苓交易运输重量补贴运输和过路补贴,对种植大户实施对口奖励,调动鲜茯苓生产经营者积极性,巩固靖州集散交易中心的地位。
      2.加强监管服务,提升产品品质。强化茯苓市场管委会职能,把管委建成集管理、服务、收费、办证为一体的服务窗口。组织公安、工商、卫生、农业各职能部门打击欺行霸市、弄虚作假等有损信誉的违法经营活动,维护茯苓生产经营秩序。严格执行《靖州茯苓菌种》、《靖州茯苓栽培技术规程》、《靖州鲜茯苓》、《靖州干茯苓》等四个省级地方标准要求,加强对原料茯苓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管理与管控,着力提升茯苓产品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测,突出菌种质量检验检测、茯苓产地鲜品农残监测、投入品质量监测,对茯苓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实现茯苓生产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3.支持创新创业,激活发展动力。坚持以靖州茯苓菌种选育繁殖、茯苓中药生物提取、茯苓保健食品深加工及研发为重点,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加强茯苓的基础性研究。着力引进培养一批企业精英、科技领军人物、营销专家,补齐人才短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加强对茯苓茶(或饮料)、茯苓烹饪食品等茯苓大健康产业产品的研发,鼓励发展茯苓“订制农场”服务、补天药业“杏林大观园”医药文化特色旅游等集科技旅游、种植体验、文化博览、品牌建设、教育培训、健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验旅游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4.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市场形象。深入挖掘茯苓文化的内涵与文化价值,进行系统化整理与提升。按照“十统一”的发展模式,统一靖州茯苓对外销售渠道和客户,统一茯苓收储和制定加工产量计划,统一对外销售价格,力争取得全国茯苓交易定价话语权和掌控权。大力推进茯苓系列地方标准升国标工作,推动靖州提出并经省质监局发布的茯苓系列地方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积极申报注册靖州茯苓为中国驰名商标,加强地域标识商标注册和保护工作。提升“靖州茯苓”产品包装档次和水平,建立靖州茯苓的“身份证”,扩大“靖州茯苓”区域品牌影响。
      5.做强特色园区,发挥集聚作用。依托入选国家现代农业园创建县政策支持,按照打造“国际茯苓产业中心”和创建国家级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目标,通过分期开发,滚动发展,力争10年时间,基本完成“一园区两中心三基地”开发建设任务,引进一批具有科技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入园发展,将中国(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区建成全国最大的产业链条完善、规模效益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产业布局合理、产城融合发展的智慧性专业化特色园区。力争到2025年,培育和引进茯苓加工企业50户以上,年产值过50亿元,继而向百亿大关迈进。
    (作者:黄涌 靖州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
     
    关键词: 靖州 茯苓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