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应用科技创新力量助推农产业发展,让农产品更好适应市场需要,无疑是授“渔”的最佳方式之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博士,就是这样一位授“渔”的人。
![20190122123411_63610](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01/23/1359586011944.jpg)
朱国胜(左三)在纳雍县食用菌栽培基地讲解食用菌科学栽培
眼下,在乌蒙腹地毕节市纳雍县,食用菌产业正在酝酿一场市场传奇。凭借海拔和气候两大天然条件,纳雍县生长出的食用菌天生丽质,得到市场青睐,并瞄准了省外及国外市场。然而就在两年前,食用菌在纳雍县只是零散生长,“产业”二字无从谈起。如何做到无中生有?
2016年12月,参与“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的朱国胜挂任纳雍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主要协助县委副书记、县长许晓鹏分管食用菌产业。彼时的纳雍县,食用菌无规模,无市场基础。
![20190122123447_29504](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01/23/1400232711944.png)
朱国胜(左二)陪同贵州省科技厅一行考察贵州省农科院品资所红托竹荪科技成果在纳雍县转化情况
深入调研,厘清思路。朱国胜针对从零开始的特点,结合农科院食用菌团队和科技研发优势,帮助纳雍县总结制定出《纳雍特色珍稀食用菌产业化扶贫规划》,从研发到菌种生产,从菌棒生产到栽培,从规模化生产到进入市场端,从冷链物流到销售渠道,将整个产业链条落在了纸上。
种什么?以红托竹荪和冬荪为重点,以姬松茸、大球盖菇、羊肚菌、秀珍菇等草腐菌为辅,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适度规模发展错季夏秋冷凉食用菌。
如何发展?打造从科研、菌种生产、菌棒生产、生产基地、冷链物流仓储和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怎么落实?招商引资,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依托其市场优势,培育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20190122123525_90979](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01/23/1400457211944.jpg)
朱国胜在纳雍县红托竹荪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进行技术培训
思路通,一通百通。
通过招商引资,国家级龙头企业上海大山合菌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驻纳雍成立了“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开展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村支两委、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和回乡青年开始思考如何创业、怎么创业和如何提质增效创业。
通过引进专家,食用菌产业人才团队组建,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院、云南省野生菌协会等专家和企业家到纳雍考察,贵州科学院研究员受聘在纳雍全面开展全县野生菌资源调查及野生菌产业规划布局等工作。
通过科学栽培,食用菌菌材转化率从20%提高到40%以上,栽培周期由两年缩短至6个月,用材量由每平方米40斤降低到12斤,病虫害发生几率大大降低。
![20190122123558_48190](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01/23/1401105211944.jpg)
朱国胜走访纳雍县精准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