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03/04/0907164811944.jpg)
2月28日,平坦早市上,矿区兴盛食用菌基地销售员王瑞苗正在招呼顾客。
“5元一斤,咱本地蘑菇!”王瑞苗招呼。
“这是啥蘑菇,这么贵。”一位老年顾客走了过来。
“袖珍菇,现采现卖。回家放心吃,新鲜,水分也不大。”王瑞苗说。
“我前天买了点尝了尝,不赖,特别鲜!家人还想吃,今天多买点,来,称上三斤。”一个小伙子说。
不到两小时,王瑞苗带来的六箱100公斤袖珍菇就卖完了。这种袖珍菇有点像平菇,但是与之相比扇叶小,菇柄粗壮,价格却比平菇的翻了一倍。“这是我们基地去年新种植的品种,别看它个头小,营养价值比一般的蘑菇可高多了,而且口感不赖。”王瑞苗介绍说。
农田废弃物变身菌棒原料
走进出菇房,菌棒整齐地插在由木架和铁网建成的架子上,基地工作人员称它为“空中蘑菇”。食用菌基地的技术人员荆贵平说:“我们采取这种立体种植的方式,节省了空间,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选择种植袖珍菇,不仅是因为它的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同时,我们也考虑到培育这种食用菌所用的原材料价格比较低廉,而且购买方便。”
原来,袖珍菇菌棒的原材料是由棉籽壳、锯末、玉米棒和秸秆粉碎后按比例混合而成。除了棉籽壳需要从外地购买,其他的几样材料占比大且能以很低的价格在本地收购,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菌棒的制作成本。
袖珍菇,也叫小平菇,是食用菌中的上品。由于培育技术要求高,本地种植袖珍菇的人不多。兴盛食用菌基地的负责人荆爱军正是看中袖珍菇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原材料成本低的优势才引进的。去年8月,他利用大村村的2亩多土地开始建设食用菌基地。同时,基地技术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向专家咨询,成功培育试种袖珍菇。去年10月,袖珍菇一上市就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好多批发商慕名而来。
工厂化生产让全年都当季
兴盛食用菌基地设有高温消毒室、冷却室、接种室、培菌室和出菇房。18间出菇房中,每间里有4000个菌棒。“菌棒两天就能出一次菇。一根菌棒可以使用3个月,每次收1斤左右。”
出菇房内,一名工作人员正背着喷雾器均匀地为每面菌棒“墙”喷水。“袖珍菇对环境的要求较高,湿度需要控制在30%左右,因此像这样的喷水作业一天两次,每天每间出菇房的喷水量有20多斤。除此之外,出菇的温度需要控制在13℃~18℃,现在我们采用的是热风机向房内加热。”荆贵平说,“像我们这样全年生产的工厂化农业,需要各种设备去控制环境。我们还安装了空调和保温设施,夏天也可以控制好温度。”
一间出菇房内,工作人员周桂英正在采摘成熟的袖珍菇。除了早上送到平坦早市的袖珍菇,赛鱼、一矿等地的蔬菜经销商也会来基地批发。周桂英会提前采好。只见她戴着手套,两指轻轻捏住菇的根部,轻轻向上一掰,袖珍菇就被摘了下来。“废弃的菌棒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我们会送往村里的蔬菜大棚,这样基地产生的废弃物就很少。”周桂英说。
观光体验让农业更有趣
“基地用工有6个人,都是大村村民。我们每天工作8小时,工作不是很繁重,不仅能按月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还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家里,挺好的。”周桂英说,“等蘑菇采摘好以后,我们还要削菇,这样袖珍菇的根部就干净了,之后再包装上市。”说着,她端着刚采好的袖珍菇走进包装车间,与另外一名工人荆素梅仔细地剔除菇根。“那边是我们削完的,你看多干净。我们的菇不仅口感好,品相也好。”荆素梅说。
袖珍菇上市不到半年,荆爱军有了新的计划,他说:“基地除了袖珍菇还培育成功了平菇、茶树菇和灵芝。现在的经营状况挺好,我们下一步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力争将其他产品也推向市场。等到夏季,我们还准备发展蘑菇采摘,不仅让市民尝到自己采摘的蘑菇,还能增加农业趣味性,让更多的人爱上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