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苹果库里种蘑菇


    【发布日期】:2008-06-24  【来源】:致富经
    【核心提示】:2008年5月,记者到刘庄村采访时,村民李红霞要带我们去看看她家的一孔大窑洞。李红霞:“这些袋放到现在有半个月了。

     

    2008年5月,记者到刘庄村采访时,村民李红霞要带我们去看看她家的一孔大窑洞。

    李红霞:“这些袋放到现在有半个月了。”

    记者:“是已经卖了一批了么?”

    李红霞:“嗯,头茬已经卖了,这是第二茬。”

    记者:“头茬卖了多少钱?”

    李红霞:“头茬卖了有五千多元.”

    记者:“五千多元,半个月啊”

    李红霞:“对。”

    记者:“能挣多少钱?”

    李红霞:“能挣三千多元。”

    半个月就挣上3000多,究竟这窑洞里怎么种上了赚钱的蘑菇,这还要从2003年发生在村支书刘学朝身上的一件怪事说起。

    20世纪80年代,槐树乡发展林果种植,挖了一万多孔储存苹果的大窑洞,足有七八十米长的。到了夏天,外面40多度,而里面却只有十五六度.

    村民:“那里面的温度,一般不让小孩进去,大人进去还忽的冷一下。”

    随着当地林果业的衰退,这些窑洞大多废弃了。2003年的5月,有人发现一个叫刘学朝的人在钻进钻出,这引起了村里人的好奇。

    村民:“跟地里干活,他跟那过,一会见他过去不见人,老是从那一走不见人,就问别人他老是去那洞里干啥。”

    刘学朝不告诉别人他进窑洞干什么,有人却打听出原来他要在窑洞里种蘑菇。

    村民:“我们前两次种菇都赔钱了,他还在搞,他是不是脑子有点那个。”

    原来,这里的村民以前冬季农闲时,也在大棚里种过香菇和白灵菇,都遇上全国市场价格跌落了一半还多,种菇让人伤了心,大家都转了行,而刘学朝却还要种,他其实是另有打算。

    刘学朝:“利用我们这个窑洞搞反季节,接受了原来的教训。不要人上我也上,人不上我再上。”

    种了20多年蘑菇,刘学朝曾经在自己住的土窑洞里培育过菌种,他受到启发要利用窑洞低温的优势,避开竞争在夏季搞反季节种植。可窑洞里光照弱,氧气又少,一般的白灵菇菌种很难适应。

    刘学朝:“白灵菇光张这个杆,没有帽 ,没有商品价值。”

    经过2个月的试验,刘学朝终于选育出了适合在窑洞里生长的白灵菇。

    刘学朝:“就是这个帽长的特别大,杆比较小一点,长的比较理想。”

    2003年夏季,刘学朝把窑洞种的白灵菇拉到了市场上,卖价是冬季白灵菇的2倍还多。看刘学朝在旧窑洞里,用些废弃的秸秆种出的菇,三个月就能挣上十几万,第二年夏天,村民们也都来找他买菌种。

    村民刘红卫:“他搞这个反季节,一看他赚了钱,房也盖了,盖的那些有排场,因为他搞年数多,就跟着他试试。”

    刘红卫自己装好了5000个菌袋,从刘学朝那买了白灵菇菌种自己接种。而刘学朝卖给村民的菌种只收了成本费,他其实是有算计的。

    刘学朝:“只有我们形成规模,价位、销售各方面我们统一做起来,就不这么辛苦了。”

    就在双方都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槐树乡中共政府委员会书记 张玉红:“有的跑到乡政府,直接告刘学朝的状,说这个人骗我们。然后我们到现场一看,一个一个窑洞的门口全是堆的小山似的菌袋,就没有出菇。”

    刘学朝妻子:“都说是咱菌种的问题,他菌种钱不给了。有人喜欢我们家那个空调,给我们家空调都给拉走了。”

    刘红卫自己装的5000个菌袋也只有3000个出了菇,还没赚到钱,小一半却先打了水漂,他和别的村民一起找到刘学朝。而刘学朝也是一肚子的委屈。

    刘学朝:“比如是我这个菌种质量的问题。就先从菌种上开始出毛病,开始出现绿霉 黄曲霉菌。”

    刘学朝妻子:“我说这可不是菌种问题,看菌种发得多好,你要说是菌种的问题。这是你接种的时候感染了,不小心感染了。” 

    不善言辞的刘学朝是百口莫辩,为了证明自己的菌种没问题,他让刘红卫再种一次试试。

    刘学朝:“他坏两千袋,我再给他生产两千袋。重新给他接好菌种、发好菌,叫他拉到窑里面出菇。结果窑里面的菇全都白花花的长的挺漂亮,全部出来了。”

    都按照规范接种,为什么村民自己接种的菌袋不能都出菇呢?

    刘学朝:“这个袋子经过高温灭菌以后,进这个帐子里面。在无菌情况下,把这个带子解开,把这个菌种勾到这个袋子里面。”

    夏季温度高,对接种的环境和技术的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会被细菌感染,村民觉得种菇没把握,一下子都泄了气,不打算再种了。

    谢月菊是村里的种菇大户,她和刘学朝学习了接种技术,种菇赚到了钱。在帮刘学朝调解矛盾时她发现:“村民购买菌种,自己接种就很容易出问题。而如果让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把菌种接到菌袋里,卖给农户发好菌的菌袋,就能保证出菇了。

    谢月菊:“技术员(刘学朝)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一个一个(给解决)。这才统一组织起来,统一生产菌袋,前期容易出问题的这部分不让菇农去生产。”

    2005年的5月,在谢月菊和刘学朝等5个种菇大户组织下,槐树乡的珍惜菌类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开始向农户提供发好菌的白灵菇菌袋。

    但是白灵菇出菇需要低温刺激,农户不容易掌握。杏鲍菇出菇更容易,市场价格也和白灵菇差不多,合作社就改为提供杏鲍菇的菌袋。

    刘学朝:“我们这个窑洞发好菌后,提前定好的社员,根据需要的数字,到这里面来拉,我们合作社保证他们100%出菇。”

    李红霞让记者看的窑洞里的宝贝就是她种的杏鲍菇。她发现其中有一袋被感染了。

    李红霞:“这个可以回去换一袋好的。”

    记者:“那还要交钱么? ”

    李红霞:“不用了。”

    记者:“所以完全没有担心了?”

    李红霞:“没一点担心了,你看这几千袋子就一个坏的,肯定拿的时候没看,没注意。”

    合作社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全乡已经有300多农户开始在窑洞里种上了反季节的杏鲍菇。

    村民:“只要有窑洞的情况下,就是想种多少种多少。”

    孟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郭鸿军:“ 每个窑洞的效益,最少是一万块钱,技术水平高的,四月到十月能种两茬菇的,能赚到一万五到两万。”

    专业合作社把种菇变简单,卖菇也因为联合统一销售而成了一件容易事。记者5月份去的时候,合作社正要把九户,一共五百斤的菇发到西安去。

    刘学朝:“这个三轮车送到高速口。”

    记者:“让大巴车帮你们带?”

    刘学朝:“对,西安的经销商直接去车站接货。”

    记者:“那钱呢?”

    刘学朝:“钱已经打过来了,先打款后发货。”

    记者:“今年价格怎么样?”

    村民:现在都是一般价格,不是很高的价格。”

    记者:“什么时候最高?”

    村民:应该是夏天,六、七月份吧 。”

    记者:“六、七月份能卖多少钱?”

    村民:能卖六、七块钱。”

    现在杏鲍菇收购价是九元一公斤。到伏天六、七月份,常规大棚里种植的杏鲍菇都结束之后,市场供应量减少,市场价格达到了最高,槐树乡村民种的反季节杏鲍菇的产量也将达到最高峰。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