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批见手青上市。1日上午,这批见手青,被运到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随后被省外客户以每公斤1000-1200元的价格买走。
每公斤超过1000元,今年首批见手青上市即现高价,体现出了“物以稀为贵”的朴素市场准则。毕竟今年刚刚开春,温暖天气逐渐回升不久,众多“吃货”客商追捧新鲜长成的头季野生菌,亦情有可原。
然而,野生菌每公斤售出超1000元,也并非全为好事。见手青其实就是一种牛肝菌,分布地域、营养价值、采摘难易程度等方面与其他野生菌并无多大区别。除了沾“头水”之光,从价值角度来说与每公斤超1000元相去甚远。而且作为野生菌的重要产出地,云南省内除了文山,版纳、玉溪、德宏等地同样出产见手青。文山的“头水”卖到了每公斤超1000元,西双版纳、玉溪、德宏的见手青又会不会被炒出高价?冷静点看,如果野生菌的交易价格被人为炒作偏离价值太远,甚至缺乏有效规范,显然不利于云南野生菌市场的有序发展。
外表长得多么漂亮、价格高得多么离谱的见手青,无论是“头水”还是“二水”“三水”,都得防范一个起码的问题:野生菌的食用安全。而今年的头水野生菌价格得以飞涨,这对全省野生菌食用安全监管带来不利因素。仅去年上半年云南便发生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10起,在中毒的40人中有9人不幸死亡;发生的野生菌中毒事件,绝大多数为村民自采自食、或多种野生菌混杂加工所致。面对“每公斤超1000元”的高昂交易价格诱惑,不排除极少数见利忘义者,在野生菌交易中鱼目混珠,这无论是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还是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都造成极大隐患。
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云南拥有全世界一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食用菌品种,是名副其实的“真菌王国”。但是云南盛产野生菌,并不等于各地农民就能简单地“靠山吃山”依托野生菌轻松增收;眼下有见手青售价每公斤超过1000元,并不等于云南野生菌产业“含金量”成色十足。在产量上作为食用菌生产大省的云南,或还得从品牌推广、标准认定、安全监管等方面,尤其是运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为野生菌产业赋能,拉长产业链、增添附加值。
与其让全省野生菌分散采摘和销售,倒不如依托广袤的森林资源有组织地生产与采摘,对野生菌按属地负责制实施质量安全监管,逐渐探索野生菌行业生产标准,在全省层面搭建产品种类细分及精细营销策略,通过“游云南”APP等网络渠道,拉长野生菌产业链,在国内外市场喊响“云南野生菌”品牌,将助民增收的绿色产业做大做强,这或才是云南野生菌真正“金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