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省华在作报告
“各个地区应该开发利用起野生资源,保护林木原生态环境,将修剪的枝条木屑用于栽培食用菌,实现变废为宝,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4月20日,2019第四届全国羊肚菌大会的羊肚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陕西榆林举行,浙江省华丹农业微生物资源应用研究院院长韩省华在作《北方沙漠地区以羊肚菌为引领的食用菌发展建议》报告时着重强调西北地方应重视起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地培育菌类。
沙漠地区种菇的优势在哪?
报告中,韩院长首先对北方沙漠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进行了具体分析。他主要提出了五点生产优势,独特的菌类资源;气候优势;丰富的林木资源;脱贫致富和地方针对性技术的形成。
据了解,像中国西北地区的食用菌,特别是沙漠地带的食用菌,由于地理环境沙漠化程度高,气候干旱、温差大,植被与内地差别大,因此形成的野生菌类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北方沙漠地区植被多以沙棘、小灌木、松树、柳树、胡杨等为主,培育出的菌类明显在口味上比较特别,例如羊肚菌、黄伞、巴楚蘑菇、鹿花菌等种类。未来开发这些地方特色食用菌,将比普通菌类产地更有市场前景。
韩院长还介绍到,大部分珍稀名贵食用菌都是中低温出菇类型,具有变温结实性的特点。沙漠地带气候特点正好能满足食用菌这一生理特性,生产出品质上乘的产品。同时沙漠地区也有丰富的农垦林木资源,每年有大量的各种林木修剪的枝条木屑等,可用于栽培食用菌,直接变废为宝,得到合理利用。
因此,韩院长提醒广大菇农要学习与借鉴北方地区在食用菌种植上的特殊模式。食用菌种植本身是非常节水、高效的,亩均耗水量相当于粮食生产的六分之一、果菜种植的九分之一。由于北方沙漠地区降雨量少,在食用菌栽培上多采用现代化设施设备滴灌等。不仅给羊肚菌等食用菌栽培创造了新的环境,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北方沙漠地区针对当地的气候形成新的精细化食用菌栽培技术,值得区域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合作。
沙漠地区该怎么去种菇?
报告中,韩省华院长给北方沙漠地区发展食用菌事业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与看法。主要围绕11个方面展开:重视野生菌的开发与利用;培育菌根菌,提高植树造林水平;羊肚菌尝试用牧草套种;防治羊肚菌的病虫害;培育自己的菌种,形成自己的园艺学工艺;栽培技术工业化;发展工厂化生产;加强宣传;市场的定位和拓展;产品定位和拓展与品牌建设。
在培育菌根菌上,韩院长认为沙漠地带植树造林的瓶颈就是保水、固营养。传统植树造林慢,人为的措施多如滴灌、盆栽、高吸水性树脂等。引用菌根菌,例如松树苗种植,通过菌根菌,增强固氮,促进植物生长速度快。他建议可以利用菌根菌培育松树苗促进植树造林,研发块菌、牛肝菌、松乳菇及马鞍菌等菌根菌的栽培技术。
建议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牧草套种羊肚菌的培育。韩省华院长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由于目前羊肚菌栽培不能连作,是二荒地栽培,如果栽培过程中用小麦或者其他禾本科植物进行套种,会使食用菌栽培种创造一种新的连作可能。套种技术的成功,对于广大菇农来说,将产生可观的收益。
会议现场
报告最后,韩院长表示,食用菌事业的发展需要从地域的本质特性入手,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才能避免不足,干出一番成绩。
据悉,2019第四届全国羊肚菌大会于19-21日在陕西榆林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菌物学会、榆林市人民政府、易菇网主办,由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榆林市农垦服务总站、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中国菌物学会羊肚菌产业分会共同承办,由榆林市榆阳区农业农村局、榆林市榆阳区农垦总公司、榆林市马合农场、榆林市科学技术协会、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榆林市餐饮业商会、榆林市科技信息协会、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采后与加工产业分会、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由武汉菌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本次大会首次在北方举行,对羊肚菌的消费升级、区域化栽培模式的推进,特别是南、北从业者的交流与合作将起到推动作用,是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