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省科技厅主办、贵州科学院承办的“贵州省野生菌资源普查和保育关键技术培训”开班。
培训会由贵州科学院省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何梅主持,贵州科学院院长谭红在培训会上安排食用菌团队近期重点工作任务,科研机构服务企业项目“贵州主要野生食用菌产业化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单位、相关企业、基地人员和一线工人约60人参加培训。
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彝华说,此次培训会主要结合食用菌基地建设情况,致力于从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解决野生菌产业链中资源不清、方法不当等难题,推动共建我省首批野生菌示范基地,以更好助力脱贫攻坚。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05/11/0852016011944.jpg)
培训会现场举行集中签约仪式
会上,贵州科学院与铜仁县2个野生菌产业示范点(印江县缠溪镇枫香坪村、印江县合水镇高寨村)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科技支撑关系,拟共建我省首批野生菌示范基地(菌种资源中心1个、菌根苗培育中心1个),开展松露、松乳菇菌根苗培育10000株,服务企业、合作社10个,培训带动从事野生菌产业化工作约2500人。
据了解,此次培训旨在深入推动农村产业革命,进一步摸清我省野生菌资源家底,建设野生菌保育基地,实现野生菌产业化,推进全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为此,贵州科学院邀请国内知名大型真菌专家广东贵州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于富强研究员,联合我省贵州大学农学院徐彦军教授和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彝华,针对野生菌资源普查,野生菌保育和松乳菇、松露、羊肚菌、猪苓等生态栽培开展专题培训。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05/11/0852164711944.jpg)
参会人员合影
据悉,为解决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中野生食用菌资源利用程度低、产品缺乏、市场不健全等问题,推动我省野生菌产业化发展,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贵州科学院坚持“吃得安全、吃得科学,安全发展、可循可溯”的理念,以“示范核心技术、服务关键环节、引导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 自2018年10月起,逐步在资源调查基础上建设野生食用菌保育及规范采收示范基地,目前已在铜仁(印江)、黔南(龙里、平塘)、黔东南(剑河)等地建成野生菌保育示范基地2200亩,力争在2020年建成野生食用菌保育及规范采收示范基地4个,总面积达到4000亩,辐射推广50000亩,示范带动农户5000户,户均增收3000元。(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邱胜 图/王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