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黔东大地,天高气爽,满生机。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目之所及尽是葱茏绿色,群山环抱下的几十个食用菌大棚,格外惹眼。
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梵净山良好的资源优势,将食用菌与生态茶一起作为县域经济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科学规划"一园三带多点"产业布局,牢牢抓住省、市大力发展食用菌的历史机遇,食用菌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助力群众实现致富梦。
政府扶持 产业壮大有方向
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方向。印江结合自身优势区位条件,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将食用菌作为重要发展产业,集中财力、物力、技术抓牢抓实。
助推产业发展绝非易事,非持续多方发力不可达。为此,该县着力培育食用菌产业发展条件。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在木黄镇,采取以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凤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合作社为基础的发展路径,有效带领农户脱贫增收致富。
--坚持技术革新,积极推动建立院士科研工作站。组建了由食用菌专家李玉教授、农技干部吴勇信、乡土人才王友明、外聘驻厂技术员田善昌等10人构成的食用菌专班技术服务团队,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增加群众致富技能。通过集中授课、现场会、院坝会、田间指导等培训方式,把技术送到群众手上,让群众把致富技能牢牢握在手上。
如今,印江食用菌产业以"木黄食用菌高效农业园区"为核心,建设了东部、南部、北部产业带。截至去年,全县先后引进16家企业,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42家,发展食用菌专业村64个,种植规模达1.5亿棒,产量10.8万吨,产值8.7亿元,成为全省发展食用菌重点县之一。
龙头带动 产业发展添活力
"梵净仙菇从印江走向世界"。驱车驶入木黄镇文昌村印江同发双孢菇科技产业园,印在公司厂房外墙的这几个大字格外引人关注。
"菌"行天下,印江底气十足。2017年,印江引进国内大型食用菌生产出口公司、位列中国罐头工业(出口)十强的同发集团,在印江成立同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走进同发双孢菇科技产业园展示馆,双孢菇罐头等精加工食用菌产品整齐摆列,各类宣传展板展示亮点。
"我们将印江当地丰富的秸秆、鸡粪、牛粪等资源通过加工发酵转变为双孢菇的培原料,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同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何其祥介绍。
该公司通过建立双孢菇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有机肥车间、果园观光等三大产业高效有机结合,打造出循环特色农业园区,助力食用菌产业持续向好发展。
除此之外,位于木黄镇凤仪村的木黄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拥有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菌棒加工厂房、贮藏冷库、冷链配送中心、菌种厂、产品检测中心、展销中心等设施,已被列为国家级高标准农旅一体化示范园区。
目前,该园区年生产能力已达1000万棒,并与凤仪村相邻的盘龙、燕子岩三个村的数百亩食用菌基地,构成了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区,辐射到木盆等周边临近村食用菌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日益壮大。
利益联结 群众致富不是梦
"我在公司主要是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4500元的工资,工作轻松还离家近,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谈起这份新工作,孟光华脸上满是笑容。
印江天堂镇曹家村村民孟光华,从农民变身工人,是因发展产业带来的利好。而他,仅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印江坚定不移走产业脱贫路子,着力发展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引导群众通过参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实现脱贫目标,把致富法宝真真实实交到群众手中。
木黄镇充分利用贵州梵天菌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的优势,组织贫困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园区就业、入园发展、异地发展、"特惠贷"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参与利润分红,利益联结贫困户907户3422人。通过龙头企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合作社交叉重叠利益联结,能够有效实现群众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当前,印江正举全县之力打造独具优势特色的产业链,助推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打造"中国名菇之乡",助力群众实现致富梦。
八月的黔东大地,天高气爽,满生机。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目之所及尽是葱茏绿色,群山环抱下的几十个食用菌大棚,格外惹眼。
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梵净山良好的资源优势,将食用菌与生态茶一起作为县域经济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科学规划"一园三带多点"产业布局,牢牢抓住省、市大力发展食用菌的历史机遇,食用菌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助力群众实现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