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白菇种植中,我市菇农表现得更为理性。他们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种植白菇,盲目抢早抢种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
9月25号晚上的一场暴雨,使气温随之下降。这犹如吹响了白菇种植的冲锋号,特别是清湖、虎山、凤林等平原乡镇街道,菇农们纷纷开始行动,拌料,装袋,起火生炉,高温灭菌,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市白菇种植的时间已经推后一个星期左右。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气温较高,另一方面则是菇农们对市场的理性把握。
利用山区小气候发展早白菇一直是我市的一个比较优势,山区的菇农们在有些年份确实尝到了“早”的甜头,提早上市的鲜菇卖了好价钱。但是,也出现了部分菇农盲目抢早抢种的现象,往往气温不稳定而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出现细菌感染而造成鲜菇品质不好。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工厂化白菇种植热潮,也对靠天吃饭的早白菇种植形成了冲击。工厂化种菇因其生产条件稳定而带来稳定的鲜菇产量和品质,同时也稳定了早白菇的市场价格。因此,不少菇农开始意识到,与其冒风险抢种早白菇,不如通过加强管理来增加中菇、晚菇的产量和品质,收益可能更有保证。
我市的白菇产业领导小组也一直关注早白菇种植的风险问题,每年都呼吁菇农谨慎对待。今年我市的早白菇种植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平原地区白菇种植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预计今年全市的白菇种植量可达2.25亿袋左右,比去年增加2500万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