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10/30/0907518411944.png)
这野生菌就大量出土了。
很多人都喜欢摘点或买上一点尝鲜,但是吃菌子时大家可千万注意了,别一不小心饱了口福却中了毒。
这不,贵阳城郊的一家人误食有毒的野生菌,一家人齐齐住院。
10月25日,记者在贵阳六医内二科病房见到了中毒患者李荣菊一家,她、女儿、公公、婆婆都被野生菌害苦了。
李荣菊的亲戚们拿出手机上的照片给记者看,“就是吃这种小白菌中毒。”
“小白菌”通体纯白,伞盖偏小,形似银杏树叶,混在一堆紫花菌里面,特别显眼。 李荣菊的姐姐告诉记者,她们住在贵阳市小碧收费站附近,前天,两姐妹相约到附近山上采菌。
“最近,山里长出了很多菌子,吸引不少人前去采摘。”李大姐表示,她和李荣菊忙活了一阵,也是收获颇丰,“采了两斤左右的菌子,其中小白菌有600克,我们一人分一半。” 李大姐说,当天两家人都没吃小白菌,吃的是紫花菌,第二天下午,妹妹就用小白菌做晚餐。
“菌子加肉末、青椒、红椒爆炒,香得很。”当晚,李荣菊还做了黄瓜、豆腐等菜,但爆炒菌子是主角。
吃饭时,爱人不在,女儿在学校上晚自习,就老两口和李荣菊吃的晚餐。 小白菌,李荣菊吃得最多。
谁知道,晚饭才开吃十分钟,三个人相继出现了不适症状,李荣菊最先冒冷汗,接着腹痛头晕。
“我妹刚开始以为是喝中药闹肚子,这时,老两口也上吐下泻,她有些慌张,三人一合计,这和新闻上说的野生菌中毒很像,越想越害怕,立刻跑医院。”
10月24日20:40分,李荣菊一家三口在贵阳六医治疗,医生根据三人表现症状,分别灌注了18000毫升、3000毫升、6000毫升的水催吐。当催吐进行到一半时,李荣菊突然大喊一声:“我姑娘下晚自习了,赶紧给她讲不要吃菌子。”
原来,李荣菊特地给上初三的女儿留了炒好的小白菌当夜宵,全家人都赶到医院来照顾,忘记通知孩子了。
“当时就惊出一身冷汗。”李荣菊的丈夫余先生告诉记者,他们马上打电话回家,得知女儿小芸已经将剩下的小白菌吃光了,不过,一时间还没发生任何症状,他立刻远程指挥女儿把食物抠吐,“为了保险起见,让孩子也上医院,她的脸是肿的,有些头昏,不过总体情况相较于爷爷奶奶和她妈妈,好上很多。”
在病房也见到小芸,她已经可以下地行走。女孩说,目前已经没有任何不适,再观察两天就要回校。
此次接受采访,李家人唯一“要求”就是通过媒体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采摘野生菌,“不要觉得自己是老手,以前吃过就笃定不会有事,我们家年年都吃,今年就住院了。”李荣菊后悔地说,希望其他对野生菌抱有美食幻想的“吃客”们,及时打消尝鲜的想法,“吃点人工培养菌就差不多了。”
贵阳六医内二科医生周筑介绍,四名患者中李荣菊情况最为严重,经过及时治疗,他们都有明显好转,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没有生命危险。
延伸阅读:食用野生菌七大误区
关于误食野生菌中毒,贵州省疾控中心年年都有提醒,误区和真相就在一念之间。
误区一:鲜艳的野生菌有毒,颜色普通的就没有毒!
真相:这是有关野生菌的谣言中流传最广的一句。事实上,颜色与形状并不能简单区别野生菌是否有毒。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味美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属剧毒蘑菇则为灰白色,并有清香。
误区二:蘑菇和银器、大蒜一起煮,变黑就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真相: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误区三: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真相: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差别很大,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同一种毒蘑菇对于人和昆虫来说,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误区四:长在潮湿处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真相:所有的蘑菇都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养,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环境的“清洁”和“肮脏”与蘑菇的毒性无关。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的一些有毒种类就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中地上。
误区五:有分泌物或者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真相:有的毒蘑菇的确有分泌物或会受伤变色,但是有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有乳汁分泌,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毒,还是美味食用菌,比如奶浆菌。
误区六:以前年年都在同个位置采蘑菇都没有中毒,所以放心!
真相:曾经有一家四口人全部被毒蘑菇毒死,就因为他们年年在同一棵树旁采同一种蘑菇,从来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偏偏有一年可能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出现了毒素,造成这一惨剧。
误区七:毒蘑菇只要做熟了就不会中毒!
真相:毒蘑菇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它的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