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丁总,不仅给我们送来了菌包,而且还手把手教给我们技术。现在我在附近村庄卖蘑菇,每天都有80多元进账。”9日,在新建区流湖镇上房村里垄自然村贫困户丁火银的蘑菇车间,长势喜人的蘑菇让老丁笑得合不拢嘴。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村里返乡创业的丁建新。
丁建新今年44岁,是新建区流湖镇上房村人。2017年底,他回到省级贫困村上房村投资办厂,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专家技术服务+贫困户精准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在发展菌菇等农产品种植产业的同时,闯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持续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菌菇种植吸纳150名村民就业
上房村距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信息也相对闭塞,少数村民生活比较贫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不甘现状的丁建新做起了贩卖农产品的小生意,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93年底,丁建新跟随舅舅开始经营品牌连锁皮鞋生意,从一开始的仓库搬运到市场开发、客户管理,再到自己开店,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每次回老家,只要看到有乡亲生活清贫,他都会悄悄塞上几百元钱。
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主动与镇村干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到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学习相关经验,自费邀请专家考察论证,最终确定在家乡创办食用菌产业基地。
2017年下半年,丁建新在自己的老房子里搭建恒温室进行试种,当第一颗鸡枞菌从菌包里探出“小脑袋”时,他的脸上露出笑容。“成功了,试种成功了!”——他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向村干部报告。接下来,注册公司、厂房选址、平地、修路、项目申请……在村、镇、区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公司就顺利实现了投产。现在公司的菌菇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主推的“黑皮鸡枞菌”“虎松茸”等高端产品需求旺盛,远销上海、广州、福建等地。丁建新逐渐摸索出一条带领村民致富之路,成功吸纳村民150余人,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贫困户每月能赚两三千元
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丁建新拿出全部积蓄,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食用菌大棚4600多平方米,建成标准温控鸡枞菌房20多间,其中,11个标准菇房完成种植。丁建新还成立江西新赣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将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分红。同时,鼓励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让他们除了有产业收入外,还有固定工资收入,这让贫困户个个喜笑颜开。“我家就住在附近,在这里做事不累又能赚钱,最主要的是可以照顾家人。”53岁的甘腊花说。甘腊花家是上房村的贫困户,老伴年老多病长期服药。因为要照顾丈夫和小孙女,甘腊花不敢到远处打工,现在在基地做事,离家不远,一个月下来能赚两三千元补贴家用。目前,公司已吸纳1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基地务工。
更让贫苦户开心的是,今年11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公司举行了“爱心菌包”捐赠仪式,向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捐赠菌包9000个,价值近4万元。同时,公司还为贫困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上门指导,回收产品等服务。短短一个月,菌菇已经开始生长,受赠村民现在每天都能有收入,足不出户就能脱贫致富。
下一步打算建农村特色产业园
走进流湖镇上房村食用菌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棚内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削菇、分级和包装,争取将最好最新鲜的菌菇送到市场上。仅一年时间,菌菇种植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在丁建新看来这仅仅是开始,因为带领乡亲们走上小康富裕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丁建新的心中又在勾画新的蓝图,依托菌菇种植绿色、环保、健康的特性,加之种植基地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环境优越,可以打造一个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集菌菇种植、休闲旅游、农家乐于一体的农村特色产业园,吸引市民体验新农村的绿色生态、天然氧吧,利用新开发的配套项目带领贫困户走上持续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