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912/17/1401046611944.jpg)
今年是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20周年。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关单位和广大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发展,重视和强化植物新品种权创造、保护、运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激发全国农业系统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做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农村部决定,授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等50个单位“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称号,授予李传友等100名同志“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个人”称号。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再立新功。
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加快现代种业强国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玉院士简介:
1944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汉族,中共党员,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菌物学报》(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室主任。
李玉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创新成果为依托,研究解决北方食用菌工程技术难题,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升级。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发表新种46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17,出版了国内外独有的“目”一级专著2部及这一领域第一本英文专著和《中国真菌志—黏菌卷》。“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和“重要黏菌类群系统分类学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50余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6个,以“五位一体”模式进行推广示范,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次,带动3万农户,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获得国家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科专业,建成了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及教育部创新团队,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菌类科技与工程研究项目如国家科技部、农业部、“973”、 “863”、“94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6次,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