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袋、接菌、发酵……总经理王树海挨个环节细细查看,“菌包要出问题,影响了黑木耳生产,乡亲们一年的饭碗不就砸了?”
全村325户人,年产黑木耳近8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8万元。小小黑木耳,富了新安村。
王树海十分感慨,“搁20多年前,家家进山倒套子。”在山上伐倒林木,绑牢捆住拴进套子,再用马爬犁拉下来。上坡下岭,忙活一个冬天,能赚三四千元。“温饱倒不愁,致富却没门。”刘喜荣一旁搭话。
刘喜荣打小进山采山货,瞅准市场行情,从山上砍来柞木段,房前屋后培育黑木耳,一季春耳赚了3600元。2001年,刘喜荣和20户乡亲请专家、学技术,用大铁锅蒸煮出6万袋菌包。不到10年光景,新安村家家摆菌包、户户采木耳。
2003年,珍珠山乡食品厂改制,王树海成为股东之一,专事黑木耳收购加工,解决销路难题。2007年,尚志市食用菌协会成立,王树海担任第一任会长,协会涵盖企业、种植大户等会员单位300多个。在市里和协会的推动下,种植技术再升级,启动立体化大棚挂袋栽培。从2014年开始,王树海陆续在新安村投资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300亩。
去年12月,王树海任总经理的菌包厂正式投产,预计年产菌包800万个。村民李同民,去年种植黑木耳5万袋,纯收入6万多元,“以往自家用小锅做菌包,1万袋里得有两三成不合格。这一下,家门口就有工厂标准化生产,省事更省心。”
小小新安村,是尚志市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截至去年年底,尚志全市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栽培量达21亿袋,从业农户3.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4%,直接拉动农民人均增收近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