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003/13/1034166311944.jpg)
3月9日,记者走进黔西县甘棠镇大寨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朵朵鲜嫩肥厚的羊肚菌从湿润的绿藓中破土而出,村民们忙着采收露出裂纹的菌子,大棚间的遮阳网也被打通卷起为保通风,处处蕴含着农技元素。
据了解,甘棠基地不仅是贵州省政协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黔西示范点,还是菜—菌轮作羊肚菌高效种植技术示范点,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和统一技术管理和销售,为黔西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了增收道路,因此被选为此次贵州省羊肚菌产业发展推进会的现场观摩点。
![](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003/13/1022586711944.jpg)
"羊肚菌出菇期的温度、湿度如何管理?""采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烘干老是会烘糊怎么办?"……推进会上,6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有种植意愿或者已经种植羊肚菌的学员积极提问,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杨仁德详尽介绍了全省羊肚菌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羊肚菌种植管护的注意事项,并针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挨个开"药方"。
贵州拥有种植羊肚菌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冬无严寒,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出菇期长,易获得高产。"羊肚菌产业化技术成熟仅几年的时间,真正掌握羊肚菌种植技术的单位和个人还很少,羊肚菌种植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省里的羊肚菌菌种保供体系由我牵头,生产中的问题可以通过省食用菌专班联系我们解决。另外,我们建有贵州羊肚菌微信群,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微信中向我们咨询。"杨仁德介绍。
![](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003/13/1027029011944.jpg)
村民们忙着在大棚内采收,不一会儿便装满一桶,一筐筐鲜菇散落在基地大棚门外,运输车辆在道路上来回穿梭。"培育按天算,喷水以秒计,细节决定产量!从去年7月,省农科院土肥所在黔西县多个乡镇取土样、水样分析,查看近几年每天的温度,种植以来,许多科研人员更是住在基地,提供技术支持。"省农科院土肥所助理研究员朱森林道出了基地高产的背后故事。
![](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003/13/1020149311944.jpg)
![](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003/13/1023496911944.jpg)
基地厂房前,一位四川老板正等着新鲜出棚的羊肚菌装篮上车,四台烘干机也在飞速运转,几小时后出炉的干菇也将销往全国各地。"基地的大棚是恒大帮我们援建的,每一个棚联接一个贫困户,把冬闲时间利用好,我们不仅要让扶贫资金起到输血作用,更要起到造血功能。"项目负责人宁陈介绍,目前,基地日产鲜菇约2吨,预计4月份采收完,预计总产量达到10万斤。
![](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003/13/1030014911944.jpg)
2019年以来,黔西县在甘棠镇、中建乡、中坪镇、太莱四个乡镇发展1260亩羊肚菌种植,由贵州省农科院土肥所和贵州五联科创菌种场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共培训羊肚菌栽培技术干部群众130余名,联结贫困户523户。"今年羊肚菌的种植效果特别好,主要得益于科技服务。下一步,我们将与省农科院继续合作,争取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和种子资源等方面在全国发挥独特的优势,把资源掌握在我们手里面,真正把羊肚菌做成黔西的特色产业,甚至打造成中国羊肚菌之乡。"黔西县政协主席罗智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