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006/01/0946371111944.jpg)
官舟镇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重要的商贸重镇和人口大镇,是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马脑村地处326国道旁,交通便捷。这对种植食用菌来说,天然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运输、外销条件。
一个多月前,当地村民还在转运菌棒。
一个多月后,当地村民开始采摘黑木耳了。
4月15日,记者曾在官舟镇马脑村的黑木耳基地采访。官舟镇马脑村村民田翠花曾对记者说,她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100元。“从场地平整到摆完菌棒,前后仅用了一个多月。我们在这里务工一天的工钱80元,加班的话,一个小时10元钱。”
“由于基地内地理环境特殊,属于烂泥田地,又因长时间下雨,积水严重,造成排水沟坍塌、车辆被陷、基石下沉,淤泥被挤压到路面上,道路施工困难、推进缓慢。”官舟镇副镇长杜尚会曾对记者说。当时车辆无法将菌棒转运到指定排棒点,菌棒需人工转运,推进缓慢,为此,该镇还动员了未开学的教师以及镇干部职工一起来基地帮忙。
一个多月前,地里摆放的菌棒。
一个多月后,黑木耳已成熟。
据介绍,马脑村食用菌(黑木耳)示范基地核心区一期工程占地107亩,可实现地栽51万棒。道路、沟渠、晾晒大鹏、苗床起箱等工作将于4月底完成。二期工程240亩吊袋棚将于8月建成,可排放480万棒,农民增收有望。
时光飞逝,一个多月后,这里的黑木耳开采了。
“菌棒最底下那层靠近地面,相对潮湿,而且温度适宜,所以生长得快,你看,我们就采摘这种大片大片的。”基地技术负责人陈瑞奇这几天从早到晚都在基地上忙碌。
黄土地上“站”着的一棒棒白色菌棒,冒出了黑褐色的胶质状“叶子”,大片小片形状体型不一,探头而出,质地柔软,薄而有弹性。
一个多月前,当地村民在转运菌棒。
一个多月后,当地村民开始用桶转运采摘好的黑木耳。
“等了这么久,终于开采了,我们官舟有这么大的一个基地,有这么多活干,平时在家耍的人,都没时间耍了。”从项目建设以来,马脑村附近的村民都纷纷到基地务工。
家住基地附近的冯修兰,从家到基地只需要5分钟,早上7点半就到基地劳作:“早上我都摘了5桶了,一桶差不多25斤,中午吃了午饭又来摘,现在又摘了2桶。”快60岁的她,年龄虽大,但干劲十足。
为了估测目前每日的采摘量,每个务工群众都提一个桶,摘的木耳放在桶里,一桶装满后放上电子秤,称重后在务工人员名单后面记录着每桶的重量。
黑木耳采摘后要通风阴干。
称重后,一桶桶木耳又被运送到大棚内,平铺摊放在操作台上,木耳有些粘在一起,成了一坨,棚里的务工群众,站成一排,手指翻动,一片片的木耳被整理出来,均匀的摊晾在操作台上。
“大家注意,木耳不要堆放在一起,会捂着发霉,一段时间后就要翻一下。”梵天菌业公司技术员胡东娥在几个大棚间穿梭,指导着务工群众整理翻晾木耳。
“木耳不能采取暴晒干燥收缩,通风阴干才能让木耳有好的品质和品相,最近的天气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又细雨阵阵,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干燥收缩装袋。”胡东娥说,一期排场春木耳51万棒,已全部开采,预计能产28顿干木耳,产值约1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