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006/19/1051331011944.jpg)
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是沿河2020年脱贫攻坚重大项目之一,是铜仁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9+2”区县共同支持沿河产业发展的帮扶协作项目,也是凸显沿河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龙头项目。
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和官舟镇决定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把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确立为马脑村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沿河全县3000亩食用菌产业,官舟就有500亩,接到这个任务,心里真的没有底。”官舟镇党委书记杨胜福对于这项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产业有点“慌”,无法设想这个项目会给带来怎样的成效,老百姓能否受益。
时间紧,任务重,人要动起来,地要活起来。
季春征地流转忙不停
官舟镇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重要的商贸重镇和人口大镇,是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马脑村地处326国道旁,交通便捷。这对种植食用菌来说,天然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运输、外销条件。
但一片片的泥田,一座座的墓地,几十个大棚,土地流转成为了官舟镇党委、政府的第一难题。
3月6日,开始征地。
该基地的土地涉及官舟镇马脑、黄龙、白马等村,主要采取露天地栽和大棚吊袋两种方式栽培黑木耳。基地核心区一期工程占地107亩,二期工程240亩吊袋棚将于8月建成,可排放480万棒。
“种水稻一年就种一季,除去七七八八的成本,利润也没多少,还劳心劳力,把土地进行流转,化零为整,一亩地有700块的土地流转费。”
“这片地里有我们村民亲人的墓地,知道大家不愿意迁,但是我们是要发展规模化产业,发展产业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希望大家配合。”
......
为了让老百姓转变传统种植的思想观念,组成的工作小分队进了组,连开了好几天的群众会。
每晚群众会后,都会集中进行问题研判,哪家哪户是什么情况,因为什么原因不愿意流转土地,第二天入户谈心。
“都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好,该配合就得配合,我家这片有5座坟、那边有4座坟,我迁。”村民冉启友带头流转了自家的2亩多田地,又把产业规划地中的9座亲属墓地迁到了基地对面的那片山上。
随着工作小分队不分昼夜的宣传引导,如冉启友般的村民越来越多,十天的时间,完成了征地、土地流转工作。
有些田地并不成片,需要破界,挖掘机、推土机全速施工,“能快的必须快,供水供电、菌棒床平整、产业过道等等这些我们必须逐块倒排工期、快速推进!”为抢工期赶进度,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也派出工作队随项目同时进驻官舟,与沿河专班干部一起,加紧推进各项工作。
“先做露天栽培,再做大棚吊袋栽培。”“水电问题也很当紧。”项目建设现场,梵天菌业公司沿河项目总负责人张宪生就梳理出的问题,与专班工作人员现场协商解决。
太阳落山了,挖掘机轰隆隆挖着排水渠,远处的推土机还在平整更大的场地,200多村民在刚平整完的场地紧张忙碌,挖沟、起厢和平整菌床。
十天的时间,马脑村食用菌(黑木耳)示范基地核心区一期工程占地107亩土地完成平整。
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耕生产好时节。现场,工人们正如火如荼抓紧施工,有的在勘测,有的在打桩,有的在翻土,有的在挖沟,有的在摆放菌棒,有序的分工合作,一派热火朝天建设场景。
清明谷雨施工摆棒不停歇
由于基地内地理环境特殊,属于泥田地,又因长时间下雨,积水严重,造成排水沟坍塌、车辆被陷、基石下沉,淤泥被挤压到路面上,道路施工困难,车辆无法将菌棒转运到指定排棒点,菌棒需人工转运,必须抢在高温天气之前栽培结束,避免菌棒生长受高温影响,村里的劳动力又不足,这可怎么办?
“除了手头有紧急工作的,大家都一起去基地帮忙。”“听说基地需要帮忙,正好学生还没开学,我们也去帮忙。”该镇未开学的教师以及镇干部职工都一起赶到基地帮忙。
“29公分,再拉一下,要确保排水沟上50公分、下30公分”“把线拉直,可以洒灰了”“食用菌摆放前一定要先把地铺平,这样就不容易倒”
……
“看到我们马脑村有这么大的项目,我们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啊,现在我在家带孙子,每天还可以在这里收到80元的劳务费,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钱,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官舟镇马脑村上洋四组田翠花正在基地忙碌着,看到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在马脑村落地,她和很多邻村群众一样发自内心地高兴。
“这段时间除专班20多个工作人员全天坚守现场外,县镇领导也一天两天来基地督导,要求项目一天报一次进度,一天要有一个变样。”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副镇长杜尚会告诉记者,项目启动以来,自己除了到脱贫攻坚联系村督促扶贫工作外,其余时间都是在指挥部和施工现场,主要任务就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和早日投产。
傍晚,几台大射灯照亮了马脑村黑木耳示范基地,300多名干部群众有的运棒、有的起箱、有的排棒,忙而有序地进行着,机器轰鸣,10余个钢结构大棚拔地而起。
“脱贫攻坚真是进入战时状态,快啊,速度真快。”技术员陈瑞奇不由感叹。想当初正是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他戴着两层医用口罩,乘着火车,从东北出发了,黑木耳示范基地只有一块规划图牌子,孤零零的插在一片空地旁边。现在,51万菌棒,一棒棒白色的菌棒在黄土地上“站”了起来。
初夏朵朵黑扇迎初采
初夏的雨润物有声,阵阵细雨后,阳光微微。室外温度26℃,官舟黑木耳示范基地,一排排白色菌棒,上面布满了密密丛生的黑木耳。
经过帮扶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持续奋战,备受期盼的铜仁市“9+2”协作扶贫产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马脑村的黑木耳,终于迎来了采摘。
为了估测目前每日的采摘量,每个务工群众都提一个桶,摘的木耳放在桶里,三五成群的采摘群众,木耳装满了一桶又一桶,一桶装满后放上电子秤,称重后在务工人员名单后面记录着每桶的重量。
“21斤,叫什么名字?”“哟,这桶有点重勒,27斤,叫什么名字?”称重员向东一边查看电子称上的重量,一边询问并记录。
“这两天是初采,木耳有些长得大有些长得小,要选摘采大的,速度就稍微慢了些,早上我摘了5桶了,一桶差不多25斤,中午吃了午饭又来摘,现在又摘了2桶。”家住基地附近的冯修兰,年龄虽大,但干劲十足。
“以前我的2亩多地种稻谷,一年纯收入才1000多,现在一年流转费就1000多,还省心,我在基地上班,每个月3000多一个月,当初的决定没做错。”这种产业兴旺的景象,让冉启友感觉自豪。
“菌棒最底下那层靠近地面,相对潮湿,而且温度适宜,这里生态又好,木耳生长得快,品质也好,大家注意,木耳不要堆放在一起,会捂着发霉,一段时间后就要翻一下。”技术员胡东娥在几个大棚间穿梭,指导着务工群众整理翻晾木耳。
那边采摘、这边晾晒,大片大片的黑木耳通过干燥“瘦身”,装满一袋又一袋,一车车木耳被运走,不断端上国人餐桌,群众腰包正一天天鼓起来。
仲夏木耳盛产菌菇生产
“这两天雨水较多,木耳盛产,最高的一天采了3万多斤,一天在基地务工的群众都有百把人,逐渐公司化管理,我们的很多群众将通过培训上岗成为工人,日产6万棒智能化菌棒加工厂投产后还需要百余名工人,真的没想到有这样的效果。”几个月前,对于这项产业,有点“慌”的官舟镇党委书记杨胜福,看到如今一个个在基地里忙得不亦乐乎的群众,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每年有一笔可观的费用土地流转费用,他松了一口气,当初的辛苦值得,老百姓得益了。
黑木耳示范基地的目标既定,官舟镇开始大力流转农村土地,盘活撂荒土地,结合人口、区位、自然环境等优势,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全力打造马脑村食用菌(黑木耳)种植基地,推动农业产业朝着高效发展路子迈进。
“大家要加紧,进度必须更快一些,早些把菌包厂到采摘基地的路修好,到时候菌棒运送到基地就快多了。”细雨绵绵,黄泥巴敷满了陶雪飞的鞋。陶雪飞来自江苏的一家菌菇装备公司,是沿河官舟黑木耳智能化菌包厂项目负责人。
黑木耳智能化菌包厂,规划用地面积84亩,建筑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主要包含1.5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还有原料库、能源中心、业务用房、锅炉房、配套公用工程及生产研发检测设备场地等。
传统的装袋机,每个工位需要10多人围成一圈进行操作,一天只能装一千袋黑木耳菌棒,而且容易发生工伤事故。
现厂房内,一排6座装袋机,齐刷刷地全自动作业,一天装6万袋黑木耳菌棒,装好的口袋自动封口,还能有序堆放排列。整个现场只需2位工人巡回看护,既高效又规范。相形之下,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官舟镇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充分调动每个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从开工建设至今,马脑村食用菌(黑木耳)基地已通过现场教学、以工代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食用菌产业技术工人,使放下锄头镰刀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发展农业产业的中坚力量。土地、资金、劳务“无物不股”,村民领分红、挣工资,增收渠道在逐步拓宽。
食用菌产业,已逐渐成为马脑村群众的脱贫产业、致富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其中、从中受益。
官舟镇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内容却不只是食用菌,与种植基地同时启动建设的还包括智能化菌包加工厂连片在内的农旅一体化项目规划,建设内容包括100亩莲藕、莲藕稻田鱼、精品水果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