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盘水市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获悉,今年,六枝特区依托优越的气候资源和环境优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标准化生产为方向,在打造特色品牌的同时,按照“扶贫效益、产业效益、人才效益和生态效益”四大原则,目前已完成食用菌种植2428万棒(亩)、鲜菇产量9530.9吨、产值1.31亿元。
强化组织领导,狠抓产业布局。制定《六枝特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香菇、平菇、羊肚菌等品种,计划2023年完成食用菌种植5000万棒(亩)。对标发展任务,制定年度种植计划,印发《六枝特区2020年今冬明春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今冬明春计划种植食用菌2600万棒(亩),其中秋冬种植600万棒(亩)。在推进食用菌发展同时,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围绕月亮河花德河国有林场发展林下食用菌2000亩,其中核心区200亩、扩展区300亩、带动区1500亩。
强化政策扶持,狠抓基地建设。注重用好用活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好食用菌生产用地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目前全区已在大用、月亮河、牛场、郎岱等15个乡镇建成食用菌基地28个,建成标准化大棚674个,一次性可存放菌棒816万棒,今年以来已投入菌棒625余万棒(含复种),主要栽培香菇、平菇、猴头菇、羊肚菌、大球盖菇、竹荪等10余个品种。
强化组织方式,狠抓主体培育。注重依托优势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坚持培育一批、扶持一批、壮大一批,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六枝特区累计培育和引进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28家,其中公司10家、专业合作社11家、大户7家,已建成食用菌加工基地3个,主要进行干菇、菌棒、菌丝、菇面条等加工。
强化利益联结,狠抓扶贫成效。以产业扶贫路径举措为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村级集体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以来共带动贫困人口1100人,带动人均增收2200元。紧抓农民丰收节、东西部帮扶、定点帮扶等契机,认真组织“黔货入连”,积极组织企业到南京、大连开展展销活动,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电商、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把食用菌销往北京、大连、广州、重庆、成都、贵阳等省内外城市。截至目前,实现订单销售2047吨,销售额达16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