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兰巨乡大巨村的隆欣家庭农场里,十几个工人正在采收黑木耳。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基地多了一项试验品种——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的黑木耳。
黑木耳是龙泉市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该市生态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生产黑木耳所需的杂木主要通过其他省份购买,增加了农户的种植成本。2017年,丽水市农林科院应国华科研团队在全省率先尝试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黑木耳,先后在龙泉市八都、兰巨等乡镇进行试验种植。
据了解,此次用于试验的竹屑分为2种,一种是竹材加工后的下脚料进行粉碎的竹屑,还有一种是山上砍下来的毛竹进行粉碎的竹屑。试验由5个竹屑配方制作的菌棒和常规木屑制作的菌棒进行对比。
“我种植黑木耳好几年了,但是种植竹屑黑木耳还是第一年,2020年试种了7000多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种黑木耳的区别并不大,但是从本质上讲,竹屑黑木耳要硬一点,菌棒的寿命更长一些。”农场负责人许卫平介绍说,与传统的黑木耳相比,竹屑黑木耳的成本会偏低一点,每支菌棒可以节约0.1元左右。
那么,竹屑黑木耳的产量如何呢?“从第一次采摘的情况来看,1号配方(下脚料粉碎后种植)已经采摘了60多克,菌棒上还有五六十朵可以采摘,保守估计能达到15克。目前龙泉市大部分农户种出来的黑木耳产量在60克/棒至—75克/棒,极少数能达到100克/棒,而竹屑黑木耳第一批采摘完平均达到75克/棒,整个采摘周期结束产量预计能达到100克/棒以上。”丽水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应国华告诉记者,从品质、产量等方面来看,用竹屑栽培黑木耳的试验非常成功。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木材资源受到较大限制,国内许多香菇、黑木耳主产区都在寻找能替代木材的资源,有些地方选用了玉米芯、豆杆、秸秆类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的木质素含量较低,生产出来的黑木耳产量均偏低,菌棒也容易腐烂。
“现在,我们是在中试阶段,用竹子替代木材,从目前来看是国内最好的替代方案。竹子三年就可以砍伐,而且产量也非常高,不管是从产业发展还是生态保护的角度考虑,都是值得推广的。”应国华表示,以全市每年种植套袋黑木耳1亿袋计算,竹屑替代产品经推广后,可以减少5万立方米的杂木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