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
记者:作为每日农经的记者,经常和优质农产品打交道,别说还真吃出名堂来了,这不第三届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的组委会还专门邀请我做群众评委,一会啊,我还能品尝各种食用菌做成的美味佳肴,这可是我最期待的。
在这次烹饪大赛上,选手选用的蘑菇品种虽然只有 30 多种,但是大部分都是我们平时少见的珍稀食用菌。这些 “ 珍贵、稀有的美味食用菌 ” ,一般栽培难度大、产量少,是区别于我们常见的食用菌而言的。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卯晓岚:珍稀食用菌 顾名思义它物以稀为贵 , 尤其我们国家的珍稀食用菌 , 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图解:
国际蘑菇学会主席:我认为中国的食用菌品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我昨天见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知道现在中国有珍稀食用菌有 30 多种,人工驯化成功的就有 20 多种。
珍稀食用菌的品种不仅多,它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也不低呢, 黄莉这回可真一饱口福了 。
记者:“其实啊,我对食用菌也是个外行,既然坐在这个位置了,咱也不能露怯啊。
图解:
记者:这味道不对呀,这不是食用菌大赛吗,谁把鲍鱼给端上来啦。
评委:不对 这是白灵菇做成鲍鱼的样子了。
记者:又来一道菜这是什么菌啊,怎么那么像肉片啊。
评委:你又搞错了,这是蒸杏鲍菇啊。
记者:别以为我们是在展示食用菌,其实啊,我们是去参加嘉宾表演赛。
图解:
面对这么多玲琅满目的珍稀食用菌,还真让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大开眼界呢。
采访 1 :我做了两道菜,感觉很好。
采访 2 :我觉得中国的蘑菇比我们的种类多很多。
记者:看了、也尝了这么多食用菌,我感觉我做群众评委都不够格,我自封个名号吧,外行评委。趁人家歇赛的间隙,我呀,去充充电。研究一下珍稀食用菌。
图解:
记者:这儿是北京新发地食用菌一条街,是全国食用菌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相信今天在这能有所收获。
记者:你这的品种都很少见啊。
经销商:对,我这里专营珍稀食用菌。
记者:价格怎么样?
经销商:价格也贵不到哪去?这个猴头菇以前卖 20 多一斤,现在就几块钱,杏鲍菇 7 元多钱,这里面最贵的就是白灵菇了,最好的也就十四五元钱。
图解:
记者:价格低了,你们赚什么钱啊?
经销商:消费者认知的多了,我们的量上去了,我这个店一天就能出十几吨的货。是几年前的三四倍。
在 2003 年以前,珍稀食用菌因为生产周期长,栽培技术难度大,所以在市场上的价格是普通食用菌的好几倍,制约了它的销售。但是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消费者认知度的增加,产量的扩大, 珍稀食用菌也快走完了它 “ 珍稀、宝贵 ” 的路程,价格逐渐降到了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程度。
图解:
消费者 1 :这种菇的营养价值高对人的身体好,所以说我们都喜欢吃这种菇。
消费者 2 :平常经常吃,价格也不贵。
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为 780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65% 以上,食用菌市场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尤其是珍稀食用菌,因为受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发展的限制,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户参与到珍稀食用菌的生产中来。
记者:我可没有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辛苦,你看这蘑菇,遍地都是,我想采多少就采多少。对了,别帮人家采多了,卖不出去啊,这可就帮倒忙了。
图解:
种植户:卖得出去,你尽管采,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一年四季都有蘑菇采,这种工厂化种植,保障了市场的不空缺,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种植,使产量不断增加,也让更多的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种植户 1 :这一个袋子能拿一块钱,这一年啊这一个棚能种三万五千袋,纯利润能拿三万多。
种植户 2 :前两年市场也不好都不敢种像这两年市场也打开了,现在还挺好的。
图解:
北京某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李专平:我们公司规模是 200 亩,年生产能力 400 万棒,产白灵菇鲜白灵菇 1000 多吨。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两百多农户。
记者:经过这一番走访,我对这个珍稀食用菌,还算有一些了解了,时间到了,我呀,还继续当我的群众评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