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mushroom.net/file/upload/202105/04/1551216911944.jpg)
在此提醒:每年都有不少人误食野生蘑菇中毒,请广大群众不要自行采摘、买卖、食用野生蘑菇等菌类!
男子食用野生蘑菇 半小时后人事不醒
近日,厦门的刘先生(化名)经不住“舌尖上的诱惑”,自采一种灰白色平底长蒂野生蘑菇烹成美食享用,万万没想到,刚吃下去很快就出现全身不适,半小时后人事不醒,呼之不应,四肢抖动,躁动不安,被紧急送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部,经过急诊部重症监护室(EICU)医生的全力救治,两天后刘先生终于神志转清。
接诊的急诊部重症监护室(EICU)副主任刘慧恒介绍,导致刘先生中毒的蘑菇为鹅膏菌的一种,但比较幸运的是这不是剧毒的鹅膏菌,而且中山医院急诊部首诊的许玉香医生及时识别出可能是毒蘑菇中毒,EICU及时给予治疗。
此外,刘先生的朋友又第一时间驱车两个多小时后爬山采集了导致中毒的蘑菇,送往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研究室进行紧急鉴别,及时了解毒蘑菇类型,开展了针对性治疗。经鉴定,引起中毒的元凶为2018年我国新发现的假残托鹅膏,该蘑菇可以引起神经精神型中毒。
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省、市、区疾控中心的积极联动协作下,救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先生在EICU两天后就转入普通病房,1个星期后便康复出院了。
据介绍,鹅膏菌在全世界有500多种,主要的毒素为肽类毒素和非肽类毒素,剧毒的鹅膏肽类毒素化学结构稳定、耐高温,一般的烹调加工不能改变其结构,它主要会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
对于蘑菇中毒的患者,除了全面脏器功能监护和积极清除毒素外,临床医生迫切需要明确引起中毒的具体蘑菇种类。
蘑菇中毒平均致死率超20% 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野生蘑菇有多毒?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研究室负责人傅胜武教授介绍说,近三年我省平均每年发生蘑菇中毒事件近百起,有毒蘑菇已然成为食物中毒的主要致死因子,对公众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形态上,不少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十分接近,极容易被误采误食,屡酿悲剧!据统计,我国蘑菇中毒的平均致死率超过20%,有的中毒事故死亡率甚至达到100%,极为可怕。
大多数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药
刘慧恒副主任提醒,不同的毒蘑菇具有的毒素可能不同,产生的中毒症状也可能不同,目前国内专家将蘑菇中毒类型分为: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急性胃肠炎型、光过敏皮炎型以及横纹肌溶解型等7种。
对于大多数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流传在民间的各种毒蘑菇鉴别方法也并不可靠,很容易误导民众,已经屡屡造成误采误食的中毒事件。
医生提醒:进食后一旦有不适感,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向医生告知,尤其是对于野生蘑菇这类易引起中毒的食物,要注意保留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鉴别找到病因,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诊治。“强烈建议广大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这才是避免蘑菇中毒的关键”,刘慧恒主任说。
珍爱生命
远离野生蘑菇
不采摘、不食用、不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