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吃菌子是很多普洱人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似乎只有完成了这个规定动作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夏天。
普洱人所说的“吃菌子”,不是人工栽培的人工菌和小香菌,而是带有自然之味的各种野生菌。新鲜的野生菌在带给人们味蕾的愉悦之余,也存在一定风险,比如误食有毒的野生菌、烹饪野生菌时未炒熟等,给每年夏天的这个尝鲜之举带来了“舌尖上的风险”。
每年“吃菌季”,我们总能看到媒体和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发布的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公告、野生菌食用提示等,提醒着大家安全无小事,入口要小心。但是,每年因食用野生菌不当而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安全意识不够,盲目相信自己所谓的“吃出来的经验”。
据资料显示,云南省记载可食的野生菌在1000种以上,毒菌约200余种,易混淆常误食而引起中毒种类约20余种。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种类的毒菌所含毒素种类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依据民间流传的所谓“吃出来的经验”,并不能确保避免误食有毒野生菌导致中毒。而一旦发生中毒的情况,往往都致命。
所以,在每年“吃菌季”,除了相关部门的大力监管和宣传提醒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人人都加强自我约束,不销售和加工未经识别的野生菌,在烹饪野生菌时彻底制熟,不食用“杂菌汤”,不生吃凉拌野生菌,食用野生菌时不饮酒,提高防范意识。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给了普洱很多像鲜美的野生菌一样的“上天的恩惠”,虽然普洱人可用煮、炸、炒等方式来烹饪出一桌美味的菌子宴,但是,“安全”才是野生菌正确的烹饪方式,劝君千万别以身试毒,一旦误食中毒,请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