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天的到来,金秋成了万物丰收的代名词,但对于黔东南州剑河县食用菌种植户来说,丰收却是每天都发生的事。
走进剑河县姬松茸种植基地,一群采摘工人正认真迅速地采摘着菌架上一个个大而饱满、密密麻麻的双孢蘑菇,不一会儿,便装满了一箩筐。
“现在每天都要采收8000至10000斤菌子,我们一直加班加点采菇,忙得很。”贵州建江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敏说,按照不同批次进行种植,依靠基地的智能恒温系统,便可以保证每天都有菌菇稳定产出。除了种植双孢蘑菇和姬松茸以外,该基地还与贵州省农科院及织金食用菌企业合作,尝试利用基地内的智能恒温系统,种植反季节红托竹荪食用菌,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一般林下种植红托竹荪的时间是2月至4月份,在6月至7月出产。而我们进行的反季节种植,则在11月份左右出产,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销售价格,带来更多的收益。”织金黔稚璜生态农业公司技术总监丁统彪介绍说。通过食用菌企业提供的新型种植技术支持,不仅种植成本减半,且产出的红托竹荪产量及品质还都得到了提高。丁统彪称,若管理顺利,今年年底便能产出,预计16个育菇房可产出红托竹荪18500斤,产值165万元以上。据悉,剑河县姬松茸种植基地于2020年5月投资建设,当年12月竣工。基地总占地130亩,是该县首个实施半自动工厂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有厂房128个,其中83个用于种植食用菌。
为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条,该基地在剑河县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引进新技术、新人才,逐步建设完成菌棒生产线、废料处理厂等设施。现已完成从菌棒生产、培育、种植、废料处理的产业闭环,并由此带动更多劳动力就业。并通过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将标准化种植和群众散户田间地头种植相结合,让村民除了可享受到基地分红和务工收益外,还能通过公司统一回收菌菇创收,实现增收致富。 “厂房就在我们村的山脚下,离家非常近,在厂里上班,一个月最少都有3000块钱收入,哪里还用跑外地打工!”正在基地工作的巫门村村民欧花团如此表示。
目前,该基地厂房均已投产,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劳动力230余人实现就业,产品成功销往贵阳、成都、重庆等地。今后,基地将逐步以生产菌种、菌棒为发展重心,通过示范种植、技术培训,为剑河县各乡镇(街道)提供菌种、菌棒,同时种植红托竹荪、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