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讯 近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加工所食用菌团队在国际知名食品杂志《Food chemistry》(IF=7.514)在线发表题为Effects of ultrasound and gamma irradiation on quality maintenance of fresh Lentinula edodes during cold storage香菇保鲜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新鲜香菇的劣变机理,引导食用菌物流贮运从业人员科学正确运用保鲜技术,降低物流损耗具有重要意义。
香菇作为我国一种特色优势食用菌资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备受消费者喜爱,但鲜香菇贮运过程中往往面临微生物污染、水分损耗和品质劣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物流网络的发展和冷链技术的完善,香菇跨区域、长距离运输条件趋于成熟,激发了鲜菇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此外新鲜香菇的出口创汇增值效益也倍受关注,2018年我国鲜菇出口量为1.8万吨,从我国进口鲜香菇超过千吨的国家依次为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和泰国等。香菇消费模式呈现出由“干菇”向“鲜菇”转变的趋势。而我国香菇保鲜产业还处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应用低端、技术链融合度不高和食用安全问题突出的起步发展阶段。
目前,鲜香菇主要采用冷藏保鲜和化学保鲜等方式。在冷藏过程中,子实体容易发生失重、失水和腐烂,损失严重;而化学保鲜处理往往引发消费者对食用安全的担忧。据报道,因缺乏有效的保鲜措施及处理技术,我国食用菌采后平均损耗率达到30%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3%-5%的平均水平。其次,香菇保鲜技术的落后也影响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降低出口创汇能力。由于保鲜技术推广不足和从业人员的对保鲜认识理念存在差别,致使许多企业都没有针对性地对保鲜环节进行更多资源投放。
本团队致力于食用菌保鲜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了新鲜香菇贮运过程中纳米保鲜袋联合物理保鲜工艺对其常见腐败菌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规律,探求了香菇子实体中水分损失调控机制。为增强鲜香菇贮运品质提供操作简便、绿色实用的解决对策,并为其它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和调控提供一定参考。
《Food chemistry》为食品领域TOP期刊,论文第一作者为史德芳博士,殷朝敏博士为共同一作,高虹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d-l-16Ds1oQ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