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织金县猫场镇龙潭社区黑木耳基地,蜿蜒绵亘的菌棒长出朵朵诱人的大耳朵,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忙碌的群众成为初冬最美的风景,一幅美好的勤劳耕作山水图正铺展开来。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猫场镇围绕“四新”主目标,紧扣“四化”主抓手,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引进黑木耳种植,有效盘活了土地,拓宽群众的就业增收空间。
“我们这个基地总共有240亩,现在已经下地的菌棒大概48万棒,下地有一个多月了,现在正是收木耳的时间,我们每天的工人在30至40人左右,他们的工资一天大概有80到120元。”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路海森介绍说。
在木耳基地,30余名群众熟练的采摘、装篮,把长势大的木耳摘了后,还未长出的小木耳便放回地里,等待下一次出棒。黑木耳平均一棒一次能产1.5斤左右,夏季可以采8—9次,冬季可以采4—5次,种植程序简单,产出效益好。
“以前我家是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都脱贫了,加上栽冬瓜、南瓜、木耳这些,这个老板都喊我们来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脱贫以后生活都逐渐变得很好。”务工群众何万祥开心地说。
60岁的何万祥是一个脱贫户,由于老伴常年生病需要住院治疗,自己年龄较大不能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渠道单一,随着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推进,夫妻俩在家门口便获得了务工岗位,有了稳定收入,生活越过越好。
“以前他们请我们来种菌棒的时候是一百块钱一天,现在来做是10块钱一个小时,一天能做七八十块钱,这个是看家工作,比去打工要好一点,在这里做还能看家,出去照看不到家里。”务工群众何敏笑着说。
与何万祥一样,龙潭社区部分群众因特殊原因无法外出的,都在黑木耳种植基地找到了工作,成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解决了外出务工与照顾家庭这个一直困扰着他们的问题。务工群众童大琴说,“现在小孩上高中了上大学了,在这附近打点零工来扶持小孩读书,只要人不懒干点活,一年倒是比一年好一点。”
据悉,龙潭社区是织金县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为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猫场镇按照全县产业发展总体部署,不断优化“贵人服务”“毕须办”政务服务品牌,结合当地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黑木耳种植项目,并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获得企业好评,形成了政府、企业、群众三方联动的良好格局。
“猫场的政府对我们企业相当的好,我们有什么困难,他们及时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有群众对我们也是非常的好,关系比较好,要工人他们都会及时来帮我们。”木耳基地负责人路海森高兴地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猫场镇紧紧围绕织金县种植业“5311”产业规划布局,以“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龙潭社区大力发展、规划种植黑木耳240亩,有力推进秋冬种项目实施,坚持把黑木耳基地打造成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目前,已栽种200亩黑木耳,现已进入采摘季,剩余的40亩地膜也已经铺好,等菌棒到了以后就马上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