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这个世界公认的绿色、有机香菇生长“黄金线”,近年来不断创新和转型,逐步形成了“前沿化科研、生态化栽培、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监管、多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信息化提升、国际化发展”的香菇产业提升“西峡方案”。
西峡,这片南水北调中线面积最大的县级水源区,因一泓清水的情谊,按照“合作共建、互利共赢”协作目标,在北京市有关部门及区县的大力支持下,京宛合作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在北京市支持西峡县的65个对口协作项目中,位于五里桥镇慈梅寺村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是京宛合作的重点项目,也是伏牛山食用菌产业集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是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核心,中心的建设整合了项目资金,搭建起菌果药等领域专家平台,补齐了食用菌科研领域短板,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建成后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涵盖3个研究所、5大中心,分别是食用菌科研所、猕猴桃科研所、中药材科研所和特色产业展示中心、农业大数据整理中心、食品检测中心、会议培训中心、良种繁育推广中心。
此外,这里还将建设多个联合实验室,汇集全国60多位专家,形成食用菌顶级科研团队4个(北京农林科学院、上海农科院、河南农科院、南阳师院)以上,以及年产5000吨优质菌种生产线,食用菌新品种试验基地,300亩寨根乡菌种示范推广基地改造等建设内容。
该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共使用2018、2019两年对口协作资金3400万元。目前,食用菌科研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新品种试验基地和寨根新品种推广基地项目已全部建成,整体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西峡香菇从菌种的孕育开始,研发、种植、销售、检测、深加工、产业化……每一步都将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参与的印记。
西峡县也将成为区域性科研人才汇集的洼地、菌果药专业化科研的高地、创新创业和技术辐射的聚集地。而看似高深的科研,终将落地生根,为巩固扶贫成效、提振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洒满菌香。
在翱翔蓝天的飞机上,在奔驰的火车里,在物流的快递中,从莫斯科的餐桌,到日本的料理调味,西峡香菇飘动的味道,讲述着开放、包容、文明的西峡故事。在京宛协作、科研助力下,西峡香菇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