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暨南街道乡贤戚立民积极探索“农业立体科技化”,研发的系列菌菇设备拥有32项专利,将生长中的鲜活菌菇搬上餐桌,深受中科院专家青睐。
日前走进锦垚科技研发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3个智能菌菇房,外面的控制系统可控制室内的“温光水气”,确保菌菇所需要的环境要求。其中一个菇房,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琪的“试验地”,专门研究培育羊肚菌。每个月他都会来一趟基地,平时则是通过手机进行实时观察。
锦垚科技总经理戚立民向记者介绍:“这个设备精准度高,包括对温光水气的控制都比较细致,我们这边是把视频连到手机上,不管是在哪个地方,或者在家里,或者在国外,赵工都可以知道生长情况。”
目前,这套智能菌菇培育机器拥有32项专利。相比于同类设备,该套系统能耗下降30%-50%,而且维修率低,因此畅销全国,每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如今,这款产品还走进了大型饭店、餐厅,尤其是讲究食材新鲜的美食行业。
“我们做这个标准型的小型库房,就是为餐饮做一个前置仓。有些餐饮店可能会把菌棒直接放到餐桌上,让客户自己体验边采摘边涮火锅,最大限度保证它的新鲜度。”戚立民说。
殊不知,做建筑出身的戚立民曾与这个领域毫无交集。一个偶然机会,他开始学习参与环境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一入行就是近20年。今年,在外地积累了设备研发、菌菇培育经验的他回到诸暨,并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于是成立了公司。
为了更好地将珍稀菇类“工厂化”,智能菌菇房试验种植的都是像猴头菇、羊肚菌、滑子菇等市场上少见的菇类,因为戚立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希望通过数字化设备,高价菌菇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把农田缩小,在有限的空间产出更大的价值。很多高端的市场,慢慢地可能会平民化,比如说像羊肚菌,目前市场上面都是1000多块钱一斤,我们想把它工厂化生产之后,量体加大,整个市场上面的价格会下来一部分。”戚立民说。
致力于研发更先进的菌菇设备,不久前,戚立民还与中科院合作搭建14个固定库房,预计今年年底正式投用。同时,他打算开辟一个研学基地,开展多渠道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菌菇,从菌菇培育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