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阿所村和都拉布依族乡上水村交界处,一片约100亩的平地上有序排开几十个白色集装箱式的“小房子”和白色大棚,这里是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那些“小房子”是智能菇房。
3月2日早上8点多,作为基地的现场技术人员,阿所村村民罗仕文来到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始当天第一轮巡查工作。
罗仕文来到B1-3号智能菇房前,首先查看门边显示屏数据情况:空气温度18.2摄氏度、空气湿度71.2%RH、土壤湿度7.7%RH、光照值418Lux、二氧化碳浓度536PFM……随后,他打开菇房门,仔细查看食用菌红托竹荪的生长情况。
“智能菇房可以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对菇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记录,根据种植品类要求可智能调节,不再需要‘靠天吃饭’,打造符合各种食用菌生长的人工气候环境。在智能菇房智能调控实现标准化的基础上,我每天主要检查菇房设备运行情况,还要对菇房内各层架食用菌生长情况进行人工观察,特别是一些死角位置的土壤湿度、食用菌竹蛋颜色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病虫害等情况,进一步确保食用菌生产的精细化。”罗仕文说。
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是由区属平台公司贵阳蓬莱城乡发展有限公司搭建示范平台,引进贵州聚控等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生产,以贵州科学院、贵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科技力量为依托,通过“平台公司+龙头企业”的运营模式,打造的“产学研”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0亩,共建成标准化种植大棚约19360平方米,智能菇房50个,于2020年11月建设完成。
截至今年2月,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已开展红托竹荪、花菇、智能出菇示范生产试种植,目前已完成各类食用菌种植47万棒,与贵州科学院开展其他品种如玉木耳、羊肚菌、鹿茸菇、姬松茸、灵芝等品种的试验种植;产量约16.5万斤,其中红托竹荪产量约1万斤(含干品)、花菇约5万斤(含干品)、平菇鲜品约10万斤,以及姬松茸、玉木耳等其他产品约0.5万斤,产值约265万元。
据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现场管理人员杨进华介绍,根据一年多时间的试种植,今年基地对智能菇房种植品类进行了重新评估调整,结合食用菌销售市场情况,今年将主要以红托竹荪为主要品种开展种植。“从种植菌棒到出菇一个周期大约在3个月左右,目前去年底种植的13个菇房的红托竹荪已经陆续生出竹蛋、开出竹花,即将采收。其余菇房也在陆续开展种植。”杨进华说。
近年来,白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等相关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白云区加快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一园多点”为总体规划布局来推动食用菌产业,其中“一园”即为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
去年,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成投用以来,辐射带动周边牛场布依族乡、都拉布依族乡、沙文镇等陆续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21个,种植香菇、羊肚菌、红托竹荪等优势食用菌。全区累计完成食用菌种植4562.7万棒。
按照“种植在全省、加工在白云、销售在全国”的思路,白云区还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力度,打造贵州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中心,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先后引进了贵州中科易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贵州万泰现代农业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入驻白云区,开展羊肚菌、红托竹荪冻干生产及香菇干菇生产。该区明确做优品种、做深加工、做强品牌、做优服务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推动菌种研发生产、菌棒工厂化生产供应、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林下种植、废弃菌棒回收利用、食用菌精深加工,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白云区还对蓬莱仙界景区神农庄园实施提升改造,拟将其打造成以食用菌为主题,融合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养老养生等产业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初步形成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和菌文旅融合的产业格局,力争在做优一产、做精二产、做活三产的基础上,实现食用菌产业“接二连三”。
“截至2月底,白云区今年食用菌种植已达1119万棒,占一季度目标1100万棒的101.7%,提前完成一季度种植目标任务。蘑力小镇旅游项目(一期)也完成了总工程量的90%,有望于今年5月开园。”白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白云区将把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结合起来,高质量打造以“一二三”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格局,1个核心,即以蘑力小镇建设为一个核心;突出2个重点,即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文旅一体化两个重点;推进3项工程,即实施强菌、稳菜、优果三项工程,全面推动乡村各项产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