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产业链十大引领技术,具有绿色、生态、高效的共同特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观,引领了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是稻田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技术。这里面包含两项技术,稻田轮作大球盖菇技术和稻+鸭+蛙”协同种养技术。
稻田轮作大球盖菇技术以稻田为基础载体,充分利用水稻秸秆为培养料,发挥大球盖菇草腐菌属性,实现稻田轮作大球盖菇的生态循环,露地生产每亩增收6500元;大棚栽培每亩增收11000元。
稻+鸭+蛙”协同种养技术,构建稻、鸭、蛙生态协同种养模式,可以优化系统内病虫草害控制,实现优质水稻与肉鸭安全高效产出、平衡系统生态等目的。这项技术每亩可产生综合效益3500元。
二是油菜抗根肿病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创建根肿病抗性资源规模化精准鉴定平台,发掘出抗病新种质及新基因,建立的分子标记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个抗根肿病杂交种“华油杂62R”和第一个常规种“华双5R”,引领了我国油菜根肿病抗病育种方向,入选科技部“十三五”科技成果展。
三是梨树“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基于“两线一面”新型棚架架式,采用“高定干、两主枝顺行式”简化树形、枝条“三步上架”技术,破解了我国梨树棚架栽培“树架分离”的技术难题,亩产量突破3500千克,实现节本增效6000元以上。
四是茶园绿色生态栽培集成技术
这项技术以绿色生产为核心,建立起茶园病虫防控无害化、施肥高效精准化、园区生态多样化、田间生产机械化等多项技术模式,可以使化肥农药减幅15%以上,茶叶农残检测100%合格,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五是高山番茄避雨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改用优良抗逆品种、改变薄膜覆盖栽培方式以及改良水肥管理措施等“三改”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实现控肥、减药、减工以及提质、增产、增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推广奖二等奖2项。
六是蕲艾“五改两促”轻简生态种植技术
“五改”指改春种为秋(冬)种、改栽苗为植根(茎)、改宽畦为窄垄、改化肥为配施、改单茬为多茬。“两促”指的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综合开发利用。这项技术使蕲艾每亩增产2-3倍;艾叶出绒率和挥发油含量比常规模式大幅提高。
七是“虾-稻共作”大虾养殖新技术
这项技术基于虾稻共作繁养分离及立体综合生态种养技术,在稻田中分别建立小龙虾的苗种繁育区和商品虾养殖区,充分利用稻田资源,科学安排种养茬口,合理控制小龙虾养殖密度,实现养大虾的目的,使用这项技术后,大规格“七钱虾”占比提升60%,亩均节本增收3000元。
八是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技术
蛋鸡“124“技术,即1栋全封闭鸡舍,层叠式笼养蛋鸡2万只以上,生产过程采用自动喂料机、自动集蛋机、传送带清粪机、湿帘风机等4机配套,进行蛋鸡健康养殖。一人可以负责一栋鸡舍,一个生产周期(500天)产蛋396吨,产值 300 万元。
九是生猪健康养殖及粪污综合利用技术
这项技术聚焦非洲猪瘟防控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产业痛点问题,综合集成生物安全体系优化、重要疫病综合防控及净化、养殖废水减量与粪污异位发酵床处理、种养循环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助力生猪健康生态养殖,种猪每年有效产仔量提高3头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十是精准高效生物DNA鉴定新技术
该技术有机融合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原理,创造性提出了多核苷酸多态性(MNP)标记法为代表的DNA鉴定新技术,克服了原有SSR、SNP的局限性,实现了动植物、微生物和人身份的精准高效鉴定。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知识产权保护、动植物疾病防控、农产品溯源、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等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