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现代化的产业项目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日前,记者在大连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普兰店区同益街道同益村香菇产业园看到:小小的香菇在“现代化”生长环境和“现代化”生产方式下“破棒而生”,让大山深处的乡亲们闻到了振兴路上的“飘味儿香”。
一座香菇大棚长90米,高6米,宽16米,透风、光照、温湿度都刚好,仅这样的大棚,全园区就有33座。有着20多年养菇经验的园区技术总管李来东说,香菇生长在这样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大棚内,它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保障。处于群山环抱的同益村是如何建起这样规模的大棚?三年脱贫攻坚让同益村彻底摆脱了贫困,下一步如何发展产业,让村子在乡村振兴中稳步发展,让村民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当时村里的老书记,想到了常年在外打工的本村村民于胜昔。
于胜昔,今年45岁,在外打拼多年,已有成规模的企业。老书记找到他,于胜昔二话没说便答应下来。从去年开始,他考察市场,很快便将香菇生产项目确定下来。于胜昔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的想法是,要建就建最好的、最现代化的,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生产技术及生产管理和销售方式,这样的项目才会使村子的振兴之路更长久。
于胜昔投资600多万元,对村里原有的大棚区进行整合,又引进100万个最新品种辽抚4号“0912”香菇菌棒,这些都让香菇有了“现代化”的外部生长环境。在园区18号棚内,记者领略到香菇生长的“现代化”技术运用,高大的钢架上智能式“微喷”,从根根“小奶嘴”中吐出的丝丝水雾,滋润菌棒,调湿调温。钢架下,10多名男工开动移动式自动输水机为菌棒注水,保持菌棒一定的湿润度,促小香菇出棒生长。李来东告诉记者,这些技术都是目前香菇出菇最先进的技术,从4月开始到11月结束,每年可“养”7茬香菇,100万棒,总产量在100万公斤,销售收入800万元,订单都是销售到日本和韩国的。
“乡村振兴不能看摊守业,要创新,要不断发展,扩大规模,引进新品种。”已经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的于胜昔又在谋划下一步发展:再投入600万元发展“架子菇”,力争年产量提高到300万公斤;成立村香菇专业生产合作社,让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有40多户村民申请加入。园区还将带动农户建香菇大棚,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供应菌棒、销售香菇,每座棚一年可收入6万元。据介绍,到今年年末,合作社可发展百户村民建棚“养”菇。此外,合作社还将安排500名村民到园区打工。目前已在菇棚里打工的100多名村民每人每月可挣3000元。今年39岁的打工人戴金凤对记者说:“俺家有果树,还种几亩地,在家门口打工,每月收入是额外的,小日子过得真有奔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