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增黔携手·产业篇 黔西:对口帮扶“手挽手”粤黔协作促振兴


    【发布日期】:2022-06-30  【来源】:黔西融媒
    【核心提示】:自广州市对口帮扶黔西市以来,全面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产业协作上精准发力,深挖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造血功能,全面推动两地协作向纵深发展。
          自广州市对口帮扶黔西市以来,全面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产业协作上精准发力,深挖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造血功能,全面推动两地协作向纵深发展。
          在绿化乡湾箐村的红托竹荪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进行红托竹荪的种植工作。而得益于红托竹荪基地的建立,如今的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村民杨昌琴说:“我在这里面已经做了三年了,每天主要就是栽种和管理,一个月工资3000多块钱,我们可以不用外出打工,现在又可以方便照顾小孩和老人,这个红托竹荪基地,确实让我们老百姓就业增收‘两不误’。”
          绿化乡的红托竹荪基地建立于2021年7月,基地负责人陈静是绿化乡本地人,年少时离开家乡走南闯北30多年,干过许多行业,如今已经事业有成。他说:“2020年回到家乡后,看见村里基本没有什么产业,村民们大多外出务工,就谋生了在本村建一个红托竹荪厂的想法,来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
          对口帮扶,产业发展是关键。广州市在对口帮扶绿化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打造被帮扶地区的“造血”能力,通过对口帮扶资金的支持,加上陈静自筹的200万元,绿化乡的红托竹荪基地得以成功建立。群众的增收致富与集体经济发展达到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了内部“造血”带好头,外部“输血”见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陈静说:“当时也遇到了一些资金上的困难,但得益于广州市的帮扶,给我们200万元的帮扶资金,加上我自己也投入了200万元,共计400万元,建成了红托竹荪生产菌棒车间一个。”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红托竹荪菌棒培育与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该基地吸纳务工60余人,年发放务工工资140余万元。靠着良好的品质与市场的认可,绿化乡湾箐村的红托竹荪菌棒一炮而红,吸引了无数红托竹荪种植大户前来购来买,产值也较为可观。
    陈静说:“目前,我们红托竹荪基地规模已经达到了占地十余亩,年产菌棒可达500万棒,产值可达2500万元,现在每天务工人数在60人左右,在带动群众务工增收的同时,也壮大了我们红托竹荪产业。”
          相知无远近,千里梦同心。绿化乡红托竹荪基地只是广州市帮扶黔西市强产业的一个缩影。6年来,“粤”和“黔”两个字因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紧紧连接在了一起,随着东西部协作之花的持续绽放 ,有效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农户稳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