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来到花溪区工业园区(燕楼)数字农业项目建设场地,连片生产厂房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进行最后阶段的收尾工作,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挖掘机轰鸣作业修整路面,运输车来回穿梭运输设备,工人加班加点进行内外部装修和设备调试……所有努力只为下个月试生产作好充足准备。
预计8月,花溪区数字农业项目将试生产,项目采取标准化、智能化、工厂化模式培育真姬菇、鹿茸菇等食用菌,解锁农业项目工业化发展新模式。
“现在厂房外墙安装的幕墙材料都有保温功能,为的就是更好地控制室内温度,为食用菌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项目业主单位技术负责人奚俊说。为种好食用菌,项目可没少下本钱,总投资近4亿元。
眼前这片厂房,建筑面积8.78万平方米,建有生产厂区、办公大楼、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其中,菌种实验室达到百级洁净车间级别。
目前,食用菌种植主要有农户种植和工厂化生产两种模式。项目运营方贵州溪行云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春沁介绍,农户种植模式是食用菌行业的初级生产模式,即使用大棚、简易机械栽培食用菌,具有生产规模较小、易受气候影响、抗污染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稳定等不足。工厂化模式则采用立体化种植,占用的土地面积较少,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其生产模式的竞争优势逐步体现。
“我们采取的就是工厂化模式。”龙春沁说,在工厂化模式中,培养基原材料经过搅拌、装瓶、高温灭菌、接种、培养、搔菌、催蕾、出菇等程序,可实现周年化生产。在此过程中,“工厂”将通过技术手段为食用菌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主要包括对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调节,通过控制好“温、光、水、气”四大要素,实现全天候种植。
“花溪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因为温差小,可以在利用空调调节温度方面节省很多电力成本。同时,花溪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洁净度好,对于培养高品质食用菌很有好处。”龙春沁一一列举花溪区发展食用菌工厂化模式的诸多优势。
为了用好这些优势,项目专门组建了技术力量雄厚的技术团队,并选择国内外先进设备,为项目生产做好硬件和软件保障。“我们的很多技术骨干都是从国内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引进,具备丰富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和管理经验。”龙春沁对项目的技术团队信心满满。
初步估算,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日产食用菌40余吨,年产食用菌约1.5万吨,年产值1.5亿元,产品将销往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地区。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的发展方向。”龙春沁介绍,农业工业化体现在摆脱自然条件限制,可实现周年化生产,生产全过程可控,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经过一两年种植经验的积累,项目可采集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编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控制,并实现全过程可追溯,不断提升其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为花溪区发展“一主一特”中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