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随着降雨量的增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老厂镇羊坝底村委会马鹿塘村的野生菌破土而出并大量上市,成了市民餐桌上的“宠儿”。
走进马鹿塘村,四周青山环绕,树木葱郁。近年来,这里的野生菌品质一直保持优良,且产量连年增长,这与当地林木广袤、生态良好密切相关。然而,多年前的马鹿塘村,全然不是这般模样。
据马鹿塘村小组长罗树云介绍,马鹿塘村有自然林5000余亩,从前村民们环保意识不强,每年都有大量村民上山伐木,导致村子四周的青山渐渐“褪色”成了“光头山”。
个旧市林业部门自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工作。同时,由老厂镇和马鹿塘村工作人员向群众广泛宣传保护森林的好处。曾经上山伐木的村民们也放下斧头,当起了护林员。
经过10余年努力,马鹿塘村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资源也逐渐恢复,村庄周围的山林成为了野生菌等林下资源发展的沃土。原本翻山越岭也难寻踪迹的野生菌,如今种类和数量均呈现逐年稳步上升态势,除了牛肝菌,还有米汤菌、鸡油菌等各类杂菌,种类多达10余种。
野生菌只是当地积极修复生态的“副产品”,但通过小小的野生菌,大自然给予人们的回馈可见一斑。马鹿塘村的村民们纷纷上山拾捡野生菌拿到市场上售卖,野生菌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
“树林长起来了,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净化了空气,也让我们村的林下经济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可以依靠森林资源赚钱了。这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大伙一定会好好爱护这片山林。”刚卖完两筐野生菌的村民高兴地说。
“每年4月开始村民便会上山捡菌,一直持续到当年11月。全村全年野生菌交易量都在100吨左右,产值可达300万元。”罗树云说。野生菌的美味,也吸引了各方食客的到来,带动了餐饮食宿的发展,村民们纷纷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腰包也鼓了起来。如今的马鹿塘村,靠山吃山的村民真正依靠绿水青山过上了“绿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