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淅淅沥沥的雨水浸润着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的山林,各类野生菌争相破土而出。
近年来,南华县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思路,开展封山育林育菌和菌山承包经营,培育培强野生菌产业,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培强“主心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华群众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高,野生菌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加之掠夺性采摘,生态安全和野生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矛盾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采取“造、管、封、飞、停”综合措施,全面实施封山育林育菌。截至2021年,全县林地面积达264万亩,实施封山育林育菌面积200万亩,成功建设5000亩核心野生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和200亩珍稀野生菌驯化基地,为野生菌的生长繁衍营造了一个安全和谐的“家”。
生态恢复了,但群众增收问题还需攻破。为此,当地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上,于2008年率先组建“封山育林育菌”党支部,让党员既是直接参与者,又是生产组织者,既是企业和群众的联络员,又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五街镇咪黑们村先行先试,79名党员联系村内365户群众,带头承包松茸山200亩,带领群众实施封山育菌面积1万亩,年产值950万元左右,其中育茸面积3000亩,年产值750万元,形成了“一人致富,全村受益”的良好局面。
“村里的开们小组是全镇产松茸最多的一个小组,2022年村集体收入仅松茸一项就有93.25万元,村民年人均分红2280元。”咪黑们村党总支书记周忠才说。
激活“动力源”
为确保野生菌等资源可持续发展,南华县出台制度措施,在全省率先实施《松茸采集方法》《牛肝菌采集方法》两项地方标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发布野生菌保护宣言,老百姓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野生菌等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并总结出“野生菌五不争”(即野生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
2021年,南华县成功创建为云南省“一县一业”野生菌产业示范县。如今,全县野生菌年蕴藏储量超过1.5万吨,先后被授予“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南华县创新实施“双联双强”活动,坚持机关结对带农村,以“三包”(“班子成员包村、站所长及村四职包组、党员包户”)的网格化机制为抓手,通过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联建共建,组建农业科技、政策宣传先锋队,为野生菌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当地在五街镇投资30万元建成“产业党建展室”“百菌园党员实践基地”,整合资金330万元建设“百菌园”松茸保育促繁基地和“菌王山”野生菌采摘体验园,连续举办六届松茸开山节,营造了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党组织多次组织我们到‘百菌园’党员实训基地学习,还组织林下产业(菌类)专家指导我们进行人工技术干预,促进野生菌在最佳时令出菌和高效繁殖,现在野生菌产量每年都有提高,收入也在不断增加,2021年我家仅卖野生菌就有5万多元收入。”咪黑们村党员罗光寿说。
走出“致富路”
如何做大做强野生菌产业,南华县打出“组合拳”,积极与科研院校交流合作,研究、推广野生菌人工保育促繁技术,定期、持续举办野生菌保育、采摘、保存、运输等技术培训;成立李玉院士及院士团队工作室、中国·南华野生菌研究院和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野生菌大数据中心;邀请国内菌产业专家、学者为南华野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诊断、建言献策;连续举办了十九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
当地还探索发展“党建+电商+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模式,将党员聚在电商产业链上,引领群众富在电商产业链上,2021年实现电商交易超过2.3亿元。今年,成功举办为期两天的南华县第一届电商节,实现销售额300万余元。
数据显示,2021年,南华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10137吨、交易额10.36亿元,野生菌产业综合产值达46.09亿元,2万余人从事野生菌采摘、生产加工、餐饮服务。“小小野生菌,致富大产业”,野生菌已成为南华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富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