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在烟台张格庄镇兴程食用菌产业园里的蘑菇进入了成熟采摘期,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那么这些蘑菇的生长历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被送上餐桌的呢?这些小小的蘑菇里,可是蕴含着大学问!
在兴程食用菌产业园的综合实验室和接种室内,技术人员正在进行配置培养基实验和转接栽培种实验。
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菌种转接到菌包上——蘑菇宴上所有的蘑菇,都长自这小小的菌包。
接种了菌种的菌包会被送至大棚内,整齐地码放在一起进行培育。
走进食用菌大棚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整面粉红诱人的“蘑菇墙”,工作人员正挨个儿为菌包割口,让蘑菇更好得出菇。这么漂亮的粉色蘑菇您见过吗?这可是烟台的独一份!与我们印象当中“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的说法不同,这些粉嫩的蘑菇是可食用的哦!
在大棚内,另外一种鹅黄色的蘑菇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正是长势喜人的榆黄菇。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颜色鲜艳的蘑菇都含有剧毒。
技术人员介绍,这两种蘑菇是兴程集团培育的独家品种,尤其是桃红侧耳的培育目前在烟台只此一家!
棚内的蘑菇每天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精心照料,其灌溉水源全部来自张格庄镇的地下水。且现代化大棚可以智能化控温控湿,为蘑菇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保证棚内的环境四季如春,蘑菇可以全年不间断地产出。
而食用菌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张格庄镇落地生根,也与这里的农业模式息息相关。据了解,该食用菌产业与张格庄镇的大樱桃产业有着高度的互补性。大樱桃生长周期短,福山大樱桃一般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下旬为采摘期;而食用菌一年365天均可种植,可以有效将农闲期转变为农忙期,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乡村振兴。
且食用菌具有“五不争”的特点: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更不争其他资源。
每年农民修剪下来的果树枝杈、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都是制作菌包的上好材料;而使用过后的菌包经过粉碎,也可以当作有机肥重新回到农田果园。如此循环,整个生产过程零污染、零农残,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有机农业。
每天采摘的蘑菇,工作人员都会立即打包装箱,确保当天发货,让顾客第一时间品尝到蘑菇的鲜美。
在销售方面,公司除了通过传统的渠道,将蘑菇销往一级批发市场、大中小型连锁商超生态有机食用菌专柜,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特色食用菌销售渠道,包括大宗团购,企业集采,规划食用菌交易平台和电商、直播平台等,全面打造线上+线下推广矩阵。
此外,公司还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配套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集采摘、就餐、住宿一体化的乡村文旅休闲采摘示范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到各种菌类的科普知识,近距离体验、观察蘑菇的生长环境,在食用菌养生宴餐厅品尝“蘑菇宴”。
另外,公司与鲁东大学农学院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建设专业现代化实验室,供国内40余位食用菌研发团队进行珍稀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培育;与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中餐学院达成校企合作,进行食用菌系列食品研发。
小小一颗菌菇,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民生。
下一步,张格庄镇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突出产业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育强品牌,形成组织引领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