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食用菌市场紧俏,鲜菇4元多一斤,我们一天两采,最多一天能采1000多斤”。在广西北海市海城区赤西村食用菌种植及加工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忙碌着采菇、包装、发货。海城区瞄准食用菌产业发展辐射优势,通过政策、技术、经费扶持,食用菌种植不断壮大,乡村产业振兴正酣。
政策引,凤巢筑。“十三五”时期,海城区在赤西村投入扶贫资金1500多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三清三拆”和农房特色风貌塑造,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得以厚植。“我从事食用菌种植20多年了,先后在桂林等地种植,但没有形成规模。”广西弋久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范维干介绍,由于北海市场前景广阔,他就举家搬迁到北海发展,2018年因征地拆迁需要再次选址,他看到赤西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就与海城区赤西村联合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及加工生产示范基地,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为推动该项目落地,海城区流转了12亩土地,投入扶贫资金80万元入股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实施,极力促成产业基地建成投产,配套建设了冷库等设施。为解决室内温度和菌种培育难题,海城区投入40万元引进水帘降温新技术,牵线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食用菌特色产业基地落户,推动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智能化技术创新、产品精细化加工等校企合作共建,大大提高了产量和精细化加工能力。该基地年产菌棒60万棒以上,仅种植单项产值就可达250万元以上,同时该基地致力品牌价值提升,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一标”认证和富硒认证。
产业兴,百姓富。“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平均每个月3000多元的劳务收入,又能兼顾照顾家庭,我很满意。”赤西村脱贫户洪基莲说,她们一天在基地工作7至8个小时,按时计酬,不耽误家庭和农忙。该基地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多名脱贫人员就业,130户脱贫户入股,每年稳定分红4.37万元,村集体每年分红6.5万元。海城区以该基地为依托,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带动脱贫户、一般农户种植竹荪16.1亩,着力推动食用菌产业从“入股”向“带种带管”模式转变,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旺,乡村旺。“2020年以来,基地共接待了102批游客来研学,最多的时一天有700多名学生、家长来体验。”赤西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志东介绍,海城区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将产业发展优势及时转化为乡村旅游优势,把产业基地建设成集种植、加工、农业旅游为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基地,将采菇体验纳入赤西研学内容,吸引了许多家庭来开展亲子活动、研学活动,采摘食用菌、认领认购菌包。赤西村食用菌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人气旺了,村民的收入高了,村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了,乡村振兴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了。
据悉,该基地产出的食用菌占据了北海近70%的市场份额。